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原因。
C好像。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时时:不时。
间或:偶然。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们)是为民众除害,不是想来推动危害大家,不用惊恐!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本段先写齐威王下令纳谏及奖励方法,然后写臣民纳谏的情况,最后写纳谏所产生的效果。
据此概括为: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甲】邹忌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意思就是说,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怎么才能不受蒙蔽呢,必须广开言路,修明政治,这样才能使齐国富强。
【乙】是刘邦的入关告谕,在这个告谕中,刘邦首先陈述秦法的严酷,然后陈述与众诸侯的约定,接着与父老约法三章,最后说我是在这里等待诸侯实践诺言的,因此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故答案为:⑴ B;⑵ 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⑶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⑷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⑸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⑶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⑸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认真思考语句中蕴含的意思,然后再综合起来概括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管夷吾/举于/士B. 曾益/其所/不能C. 必/先苦/其心志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A(2)C(3)B(4)C【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C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A项正确,故选:A。
⑵“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于”意思是“在”。
A动词,到;C在;D比。
故选:C⑶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句意: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奋发。
A项有误,“苦恼”错误;“坚持思考”错误;C项有误,“振作起来”错误;D项有误,“苦恼”错误;“平衡”错误;“表现出来”错误。
B项正确,故选:B⑷C项有误,文章列举了六个人生平的事例证明了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A;⑵C;⑶B;⑷C【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断句的辨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各个选项断句的情况,判断正误即可。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欢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未穷青之技________(2)文中画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B.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C.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D.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答案】(1)等到;未尽,即指没有学完(2)D(3)①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4)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
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解析】【分析】⑴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及:等到;②句意: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
穷:尽。
⑵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所以其停顿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故选:D。
⑶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①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