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
拉格朗日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但他非常谦虚,善于向前辈及同时代的 科学家学习,不断地从各个学科吸取营养丰富自己,因此它的研究充满了诗 人般的想象力。他在学术上成就辉煌,在道德上品格高尚,赢得了世人的崇 高敬意。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在1793年9月颁布一项法令:将一切在敌国 境内出生的人驱逐出境时并没收其财产,但特别声明尊贵的拉格朗日先生除 外。足以见得当时人们对拉格朗日的尊崇。拉格朗日逝世后,意大利百科全 书说他是意大利数学家,法国百科全书说他是法国数学家,德国的数学史说 他一生的主要科学成就都是在柏林完成的。拿破仑(Napoleon)赞美“拉格 朗日是一座高耸在数学世界的金字塔”。 拉格朗日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欧拉,可是两人始终未曾见过面,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遗憾的事。拉格朗日毕生从事数学研究,勤勤恳恳,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拉格朗日在逝世前两天曾平静的说:“我此生没有什 么遗憾,死亡并不可怕,它只不过是我要遇到的最后一个函数。”
数学家生平简介
高斯(C.F.Gauss, 1777—1855年)德
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的研 究领域,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 域,并且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从最抽 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留下了他的 足迹。从研究风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体 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纪之交的中坚 人物。德国数学家F. 克莱因曾经这样说过: “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 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 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 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高斯和牛顿、阿基米德,被誉为有史以来的 三大数学家。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 在历史上影响之大,可以和阿基米德、牛顿、 欧拉并列,有“数学王子”之称。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汉
族,籍贯江苏金坛,祖籍江苏省丹阳。世界著名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 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 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 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 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 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 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 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 “华—王方法”等.
拉格朗日通过自学的方式钻研数学,18岁开始撰写论文,19 岁被正式聘任为都灵皇家炮兵学院的数学教授,同年与欧拉通 信讨论“等周问题”,从而奠定变分法的基础。1776年接替欧 拉担任柏林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30岁),当年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大帝在给拉格朗日的邀请书中曾写到:“欧洲最伟大的 君王希望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到他的宫廷里来。” 拉格朗日在柏林科学院整整工作了20年,在这期间他对代数、 数论、微分方程、变分法、力学与天文学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作品浩如烟海,数学中的许 多公式与定理,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拉格朗日一生中最得意的 著作是《分析力学》,撰写这部巨著,他倾注了大量的智慧和 精力,整整经历了37个春秋。在这部巨著中,他利用变分原理, 建立了优美、和谐的力学体系,把宇宙描绘成一个由数学和方 程组成的有节奏的旋律。这部著作的精辟论述,使得动力学这 门科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还把固体力学与流体力学统 一起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力学的基础,哈密尔顿(Hamilton) 曾称该著作为“科学诗篇”。
贫 贱 难 移 中 国 心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 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 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 报效祖国,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回国后, 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 资,穷得连饭都难以吃饱,而当时日本帝国 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贫贱难移爱 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战争 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前 往任教。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 “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 为她奋斗,为她服务!”
数学。数学 卷》吴文俊先生是这样写的:“数学是研究 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 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这个定义来自恩 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数学是数量的科 学,它从数量这个概念开始,它给这个概念 下了一个残缺不全的定义,然后再把未包含 在定义中的数量的其他基本规定性当作公理 从外部引了进来,在这以后,这些规定性就 显现为没有证明过的东西,自然也就显现为 数学上不能证明的东西。数量的分析会指出 这一切公理式的规定是数量的必然的规定。 恩格斯再另一篇文章中说:“我们的几何学 是从空间关系出发,我们的算术和代数学是 从数量出发。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 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 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 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 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 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 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 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 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 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 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 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 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 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 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 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
欧几里德(Euclid of Alexandria),
希腊数学家。约生于公元前330年,约殁于 公元前260年。 欧几里德是古代希腊最负盛名、最有影响的 数学家之一,他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成员。 欧几里德写过一本书,书名为《几何原本》 (Elements)共有13卷。这一著作对于几何学、 数学和科学的未来发展,对于西方人的整个 思维方法都有很大的影响。《几何原本》的 主要对象是几何学,但它还处理了数论、无 理数理论等其他课题。欧几里德使用了公理 化的方法。公理(axioms)就是确定的、不需 证明的基本命题,一切定理都由此演绎而出。 在这种演绎推理中,每个证明必须以公理为 前提,或者以被证明了的定理为前提。这一 方法后来成了建立任何知识体系的典范,在 差不多2000年间,被奉为必须遵守的严密 思维的范例。《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发 展的顶峰。
陈景润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 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 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 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 (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 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 “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 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 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 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 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 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 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 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 学者阿 ·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 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 上行走。
数学家们的故事
华 罗 庚 回 归 祖 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 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 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 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 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 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 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 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 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 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 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 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 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 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 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 久留之地”。
米歇尔· 罗尔(Michel Rolle,1652年4月21 日-1719年11月8日),是法国数学家。罗 尔仅受过初等教育,依靠自学精通了代数与 丢番图分析理论 。1675年他从昂贝尔搬往 巴黎,1682年因为解决了数学家雅克· 奥扎 南提出的一个数论难题而获得盛誉,得到了 让-巴蒂斯特· 科尔贝的津贴资助。1685年获 选进法兰西皇家科学院,1699年成为科学 院的PensionnaireGéometre。 罗尔在代数学 方面做过许多工作,曾经积极采用简明的数 学符号如“=”、“”等撰写数学著作;研究 并掌握了与现代一致的实数集的序的观念以 及方程的消元方法;提出所谓的级联法则来 分离代数方程的根。罗尔是微积分的早期批 评者,认为它不准确,建基于不稳固的推论。 他后来改变立场。1691年建立了著名罗尔 定理。1719年11月8日,罗尔在巴黎逝世。
拉格朗日生平简介
拉格朗日(Lagrange,1736—1813)是法 国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在数学史上, 拉格朗日的学术地位处在欧拉与法国数学家 拉普拉斯(Laplace,1749—1827)之间, 他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初的大数学家 之一。拉格朗日的祖父是法国人,祖母是意 大利人,父亲曾一度富有,但在一次投机生 意中惨遭破产。晚年拉格朗日回忆起来,把 这件事当作一生的最大幸运,否则他或许也 成为投机商人,而不献身于数学事业了
戈特弗里德· 威廉· 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他 的著书约四成为拉丁文、约三成为法文、约一成五为德文。莱布尼茨是历史 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师,经常往 返于各大城镇,他许多的公式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完成的,他也自称具有男 爵的贵族身份。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 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有人认为,莱布尼茨最大的贡献不是发明 微积分,而是发明了微积分中使用的数学符号,因为牛顿使用的符号被普遍 认为比莱布尼茨的差。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 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例如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 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 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 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 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 应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