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课:海滨音诗
教学目标
1.欣赏童声合唱《白帆》,小提琴曲《海滨音诗》和交响组曲《海洋和辛巴德德船》,感受大海的变幻多姿,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的情感,感受小提琴和交响组曲的艺术特征。
2.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尝试用演唱,律动,朗诵等形式创作,表现大海。
教学重点
1.歌曲的欣赏
2.学生的活动
教学难点
1.《海洋与辛巴德德船》的理解与欣赏
2. 学生的创造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蓝色的布两片,《海燕》的朗诵稿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很有激情的朗诵:你见过大海吗?你听过大海的涛声吗?大海是那样宽阔无垠,变幻无穷。
生命源于海洋,音乐源于生命。
那奔腾不息的大海,其实也是我们激情澎湃的心海。
师:其实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大海的文章有很多,比如说曹操的《观沧海》。
(出示幻灯片,)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作者通过写秋天的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比如说林则徐的名言(出示幻灯片),(要求学生有感情的齐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并说明这
句话的意义。
)
三、欣赏歌曲《海滨音诗》
1,师:那么在我们音乐的殿堂里也有许多描写大海的作品,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海滨音诗》,感受小提琴所表现出大海的魅力。
要求:歌曲由几个部分组成。
2,学生聆听乐曲(出示音乐),教师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乐曲的段落的变化,还有中断的模进和后段的杨抑。
(学生第一次欣赏音乐,对音乐理解的不是很深刻,教师通过身体,面部表情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的理解音乐,让学生能够听得懂音乐,自觉的进入音乐世界中,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
3,学生分析乐曲。
(出示幻灯片)
秦咏诚曲,作于1962年。
是一首以大海为背景,借物咏怀的音乐诗篇。
乐曲为大调式,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段在微微起伏的波浪式音型的伴奏下,小提琴奏出如歌如诉的抒情性主题,旋律时高时低、盘旋回转,象是敞开心灵向大海的尽情地倾诉;中段运用了不同调性模进展开的手法,活跃而有激情,抒发了人民的理想,以及象大海一样的胸怀;后段的华彩乐段扬中有抑,别具一格;最后,乐曲在主题再现中,充满沉思和遐想地结束。
4,视唱第一主题(出示歌谱)
(学生听一遍。
然后老师弹一句,学生唱一句。
之后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唱一遍。
)
四,欣赏交响组曲《海洋与辛巴德的船》
1,由《天方夜谭》的故事引出俄国德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了交响组曲《天方夜谭》。
2,教师用简洁明了,学生易懂的语言介绍——组曲。
3,欣赏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第一乐章《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的的引子和呈示部。
师:作品家是怎样利用音乐来讲故事的呢?
要求:欣赏的时候特别注意,音乐的开头是怎样来描写残暴凶恶的暴君形象的,最后又是怎样描写辛巴德德小船行驶在平静德海面上,逐渐消失在远方的。
(学生欣赏乐曲。
)
4,师生共同来分析歌曲。
(1)第一乐章“海洋与辛巴德的船”。
开始的引子中是阴沉威严的沙赫里亚尔主题
(2)小提琴独奏的富有东方幻想色彩的舍赫拉查德主题。
(3)播放幻灯片,依次出现不同颜色的海和船行驶过后激起的浪花,于此同时倒好磁带,播放呈示部主部的音乐
(4)播放呈示部副部第一旋律,第二旋律,展开想象。
学生讨论此时音乐表现什么样的形象,并用语言表述。
教师鼓励。
五,欣赏童声合唱《白帆》
1,教师直接点题欣赏童声合唱《白帆》
要求:(1).感受乐曲的情绪,并说说能联想到那些画面。
(2).听出乐曲的结构
2,学生欣赏歌曲。
第一段整体聆听,感受音乐。
第二段随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也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3,学生分析歌曲。
(出示幻灯片)这是一首天真、柔美的童声二部合唱,描绘了白帆在蓝色海面上飘荡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少年儿童祝白帆乘风远航,又带着欢乐回到身边的美好愿望。
歌曲为大调式、单二部曲式,前段较为活泼,后段较为抒展;两声部以大小三度的和音为主,和谐而动听。
4,跟随音乐演唱歌曲。
鼓励学生做律动。
六,比较欣赏
出示幻灯片学生听歌曲,并完成表格。
(平静的大海选用音乐《海滨音诗》第一主题,波浪滔天的大海选用音乐《海洋与辛巴德的船》
呈示部副部第二旋律。
)
七,活动与创作
学生分四组创作、排练、表演大海,并相互评价。
1,平静的大海;
2,暴风雨中的大海;
3,海燕(为诗歌《海燕》配乐朗诵);
4,歌唱大海。
要求:突出主题,紧扣大海;
展开想像,大胆创编;
形式多样,提倡创新。
鼓励学生创作,并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
由学生间相互的评价。
(教师给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学生各一片蓝色的布,启发学生听音乐抖动手中的布,其余的学生可用身体来表示,给第一组音乐是《海滨音诗》的第一段,第二组给音乐是《海洋与辛巴德的船》呈示部第二旋律;第三组学生朗诵《海燕》,发给学生《海燕》的朗诵稿,为之配音乐是贝多芬《命运》;第四组唱大海相关的歌曲,先列出相关的歌曲名,之后由会唱的同学演唱。
最后大家齐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八,小结并结束教学
教师配乐并有感情的:大海诗宽阔无垠、变幻无穷的,表现大海的音乐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让我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吧,共同歌唱大海的美丽多姿,一起歌颂大海的胸襟吧。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发现,欣赏课上,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可以做到聆听,如果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范围,很多的同学会不听,做自己的事情,更有甚者出现烦躁的情绪,特别是那些“纯音乐”的欣赏,教师基本上就唱“独角戏”了,应和者寥寥无几,更别说参与者了,学生都躲之不及,教室中空气凝固,让人窒息的感觉……后来在无意中,学生诉苦,才方之原因。
一句话:没有听懂。
所以在欣赏课中如何让学生感兴趣,首先我认为得让学生听懂音乐。
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运用一切的方法,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听懂音乐。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在欣赏《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的时候,当学生听出了暴君形象的音乐,听出舍赫拉查德
的音乐形象时,是那样的兴奋得告诉我,我听出来,我听出来了……那种满足,那种自豪感,那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我也被学生所感染。
而我所做的就是层层深入,慢慢铺垫,先介绍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也是让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的时候,然后介绍组曲,明白今天听的只是其中的一段,让学生产生好奇,音乐是怎样来表现故事的呢?吊足了胃口,然后欣赏音乐。
欣赏音乐的时候,先整体,再分层,配些画面,帮助学生展开想像的空间,也如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自然明了。
当学生能够听懂音乐,对音乐的理解就更进了一层,从而积累了感受与鉴赏的经验。
第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喜欢上欣赏课。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外。
最重要的就是被尊重的需求。
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和社会的肯定,获得成就感。
成就感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
也就是说,当人在学习上或工作中取得成功,愿望达到时产生的满足感。
如果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更加强了这种感受,并会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兴趣和动机,促使人们再次去获得成功。
而在本节课中,我通过欣赏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当学生在歌唱,表演,创编活动表现得非常好,我给予的往往不是“表扬”而是“欣赏”。
学生最直接的成功体验来自教师的信任与赏识。
表扬是馈赠,是“我”与“他”的关系,而欣赏才是平等的交流,是“我们”的情感共鸣;表扬是价值判断,而欣赏是审美价值。
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
因而,对于学生中的某一闪光点,最重要的不是堂而皇之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激赏。
一次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激赏,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生活,让他们在理解、信任与赏识中主动学习,感受知识的奥妙、学习的乐趣。
音乐欣赏时,当学生能够听懂音乐时那种情绪体验就是一种成就感的体验,当他们满怀欣喜的看着我时,我微笑着轻微点头并面对他们竖起双手的大拇指;当他们在活动中合作完成了一个活动,我给他们一个“v”字型手势,并非常开心的说“太棒了!”;当一个性格内向,很少在学生面前表演的学生很艰难的独自完成歌曲的演唱,哪怕演唱的并不是那么的悦耳,我给的她(他)的是掌声,并告诉他(她):“看,你进步了,你现在能一个人独自唱歌了。
”
第三,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在本课中,教师的开头有激情的朗诵立即
引起学生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为本节课学生活动打下了基础,最后又在有感情的朗诵中结束本课,加上之前学生的活动,充分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表现的快乐,合作的快乐,享受过程的快乐……情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正如曲终而意未尽,学生还恋恋不舍。
此时的教师是最满足的,也是最有成就感的。
学生和老师的成就是互相的,真正的做到了教学相长。
本课中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如因课堂中的内容比较多而没有照顾全体学生的感受,已经感受有的学生因没有给机会让其展示而感到失落,这在课后一定要做好思想辅导工作,如有时候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素材找的不够充分等,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学习和改进,让自己适应现在的孩子,做他们喜欢的老师,努力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