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功能检查项目详解

肝功能检查项目详解

肝功能检查项目详解一、肝功能正常值:
项目单位参考范围谷草转氨酶AST U/L5-40
总胆红素TBIL umol/L0.7-21.7 直接胆红素DBIL umol/L0-7.84 谷丙转氨酶ALT U/L5-40
碱性磷酸酶ALP U/L20-110 r-谷氨酰转肽酶GGT U/L8-50 总蛋白TP g/L60-80 白蛋白ALB g/L35-55 球蛋白GLO g/L20-30 白蛋白/球蛋白A/G 1.5~2.5:1
二、各项目参考值以及简要意义
三、肝功能试验正常值
血清总胆红素 1.7-17 μmol/L
结合胆红素0-6.8 μmol/L
尿胆红素定性:(—)或(±)
(—)
尿胆原0-6 μmol/24h
血清总蛋白60-80g/L
血清白蛋白35-55g/L
血清球蛋白20-29g/L
白蛋白:球蛋白1.5-2.5/L
总胆固醇测定 2.8-6mmol/L
胆固醇脂测定 2.24-3.38mmol/L
B.S.P (磺溴酞钠(B.S.P)廓清率试验)
<5% (45 分钟)
硷性磷酸酶(ALP )
1.5-4 布氏单位
谷丙转氨酶(ALT )
2-40 单位赖氏法
谷草转氨酶(GOT )
4-50 单位赖氏法
γ- 谷氨酰转肽酶(r-GT )
0-40 单位
甲胎蛋白(AFP )
成人25 μg/L
四、常用肝功能化验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谷丙转氨酶(ALT):参考值为小于50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ALT均可升高。

但ALT缺乏特异性,许多肝疾和肝外疾患均可升高,另外,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ALT并不升高。

2、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AST广泛分布于体内多组织器官,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肾次之,它是由同功酶ASTs与ASTm组成,前者位于细胞浆,后者位于细胞线粒体中。

AST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炎方面与ALT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及ALT,如果AST值高于ALT,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

如果测定其同功酶则意义更大,轻度肝损时仅有ASTs升高,而重度损害则ASTm明显升高。

3、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与值为30-90u/L。

由三种以上同功酶组成,即肝脏型、肠型(含量极微)及胎盘型(仅见于中后期孕妇),还有一部分来自骨骼。

ALP经由胆道排出。

因此,肝脏疾患出现排泄功能障碍,胆道疾患,骨骼疾患(如成骨肉瘤、转移性骨瘤)均可使ALP上升。

4、谷氨酰转移酶(-GT):健康人血清中-GT水平甚低(小于40单位),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

-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ALT,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以及肝硬化、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肿瘤均可升高。

5、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正常值TP为60-80克/L,A为40-55克/L,G为20-30克/L,A/G为1.5-2.5:1。

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使A/G比例倒置。

6、血清总胆红质()和直接胆红质(Bc):肝病时出现黄疸,TB和Bc均可不同程度升高,正常值TB为2-20umol/L,Bc小于3.4umol/L,如Bc明显升高,提示为梗阻性黄疸。

7、总胆固醇(Ch)及胆固醇酯(cbE):可了解肝病时脂质代谢障碍情况,阻塞性黄疸时Ch可增加,脂肪肝时也可能增加,如严重肝脏损害,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均可下降。

五、新肝功能项目的正常值与临床意义
1、甘胆酸(CG):正常值:106(70)ug/dl.当肝细胞受损或单质淤滞时,血液中CG含量就明显增高,反映肝细胞的损害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谷丙转氨酶(ALT)等更为敏感,能早期发现轻度肝损害,对区别慢性肝炎病情严重程度有帮助。

2、铁蛋白(SF):正常值:小于250ug/dl。

在肝内合成并储存,肝细胞炎症反应可使SF合成增加,肝细胞变性坏死可使SF释入血中,SF上升程度与肝细胞的受损轻重呈平行关系,但在严重低蛋白血症,缺铁
性贫血可明显降低。

3、透明质酸(HA):正常值:2-110ug/dl。

由肝内皮细胞摄取分解,肝功能受损时,血清中HA升高,对预测肝纤维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前白蛋白(PA):正常值:25-38ug/dl,病越重,值越低。

六、乙肝三系临床意义
1、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以前也称HAA,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外壳蛋白,其本身不具传染性,因此不应将其作为传染性的标志。

HBsAg仅表示有过或正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

仅此一项不能说明乙肝病毒目前是否仍在复制。

放免定量检测大于2.1为阳性。

2、抗-HBs(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是对乙型肝炎感染后获得免疫力的标志。

是乙型肝炎治愈或趋向治愈的象征。

用乙肝疫苗预防乙肝,也要产生抗-HBs,才能算是预防成功。

放免定量检测大于2.1为阳性。

3、HBeAg(e抗原)HBcAg(核心抗原)、HBVDNA,均是乙肝病毒内核中的结构成分,它们的存在,表示血中仍有乙肝病毒的存在和复制,因此有传染性。

放免定量检测e抗原大于2.1为阳性,核心抗原大于0.5为阳性。

其中HBcAg因国家试剂质量并未过关,因此其结果并不一定正确。

4、抗HBC(核心抗体),其主要成分为核心抗体中IgG型。

阳性是以往或现在感染乙肝病毒标志。

和HBsAg 一样,仅此一项不能说明乙肝病毒是否繁殖复制。

放免定量检测小于0.5为阳性。

5、抗HBCIgM(核心抗体IgM型),阳性可作为乙肝病毒新近感染或持续复制的标志,有传染性。

放免定量检测大于2.1为阳性。

但因试剂并未标准化,因此结果并不可靠。

6、抗HBe(e抗体),阳性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低或很少,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间已较长久的标志。

放免定量检测小于0.5为阳性。

但如果HBVDNA阳性,说明血中仍存在乙肝病毒或病毒已变异,不仅有传染性,而且对机体的危害可能更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