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

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质作概述。

——题记[摘要]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拜物教[正文]总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

威廉·配弟第一个将劳动与价值结合在一起。

他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劳动;但他受了货币主义的束缚,把交换价值看作了货币,认为劳动生产的直接就是商品。

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尽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换价值中并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同个人直接的自然活动混为一谈”。

1[1]亚当·斯密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认为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

他力图说明私人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却错误地认为分工以私人交换为前提。

西斯蒙第强调指出了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还指出:“我们经济进步的特征”在于把价值量归结于必要劳动时间。

2[2]大卫·李嘉图则从分析和批判斯密的理论出发,特别接受并发展了斯密的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

他把劳动价值理论不仅用来说明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等问题,而且用来说明工资、利润、地租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

虽然李嘉图纠正了斯密的一些错误,但他对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仍有很大误解。

最后,马克思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体系。

“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

”3[3]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

这是因为,研究资本主义的重点是财富的特殊的社会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简单、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范畴,集中的体现了此特点;而且研究商品可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演进规律。

从商品开始分析,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要求。

“每个商品首先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4[4]商品首先是有用的,即具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可以瞒住人们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偏好;物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在不同方面有用,即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使用价值必须在消费中才能实现。

使用价值虽然是商品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其并不构成价值。

它直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5[5],它是一种比例关系。

即使说,虽然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大不相同,不可比,但“只要比例适当,一个使用价值和另一个使用价值完全同值。

”6[6]因为商品能够以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则商品中必然存在一种共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表现其内容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认为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的生命力消耗的结果,是物化的劳动。

于是将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有一个属性——它是人类劳动的产品。

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是商品的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的比较关系。

价值要可比则必须可计量,是用它所包含的劳动的量来计量,具体来说,是以人类劳动的持续时间为度量单位进行计量。

“物化在各种商品使用价值中的劳动时间,是使使用价值成为交换价值因而成为商品的实体,同时又衡量商品的一定价值量。

”从价值上看,“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7[7]要按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商品的价值,有两个前提:(1).要将生产劳动抽象出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的劳动,这种抽象劳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才能使是计量这种劳动的尺度。

换句话说,表现在价值中的劳动必须是一般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同样的、简单的劳动,“这是每个平常人都能学会的而且是他必须以某种形式完成的简单劳动”8[8],要把个人劳动看成是人类总劳动的平均构成部分。

而复杂劳动可以看作是若干倍的简单劳动,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

(2).一个商品的价值只能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的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的变动。

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与之相反,劳动生产率越低,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小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固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它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按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计量。

其大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的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的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具有二重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包含二重成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生产使用价值的是具体有用劳动,它是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

其特点如下: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从而生产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有用劳动表现了社会分工;各种具体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与社会形式或社会制度无关;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两个要素之一。

将劳动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和交换要求有社会分工和独立产权制度。

各种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了社会分工。

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但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

只有劳动者享有独立产权,他的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才可能进行交换。

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它是抽象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其特点如下: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具有同一性;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可比,是因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可比;抽象劳动可比,又是因为抽象劳动就是人类体力治理的耗费。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是以抽象劳动的耗费时间为计量单位;那么,在一定的比例上,各种商品应该总是等量的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其具体表现为: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使用价值量会有增长,商品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

同一劳动里进行生产,在同样的时间里提供的使用价值量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小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使用价值的不同要求进行商品交换,商品交换要求存在社会分工和独立产权制度。

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经济关系:先明确产权,再进行交换。

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根源,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也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不可捉摸。

单个商品不成为商品。

只有放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它的价值才能被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

”9[9]“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同劳动的交换。

”10[10]价值形式的发展:一个商品最简单的价值表现由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提供。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xW0=yW1(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是另一个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

”11[11]“一些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xW0=yW1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

”12[12]在这个价值形式中,W0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W1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必须通过等价形式才能表现出自身的价值,而等价形式则不表现自身价值,仅仅为相对价值形式的表现提供材料。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两极。

它们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没有相对价值形式则无所谓等价形式,没有等价形式则不能表现相对价值形式。

它们又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同一商品不能即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

“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

”13[13](2).相对价值形式1.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质的规定性在xW0=yW1中,W和W1作为价值量是同一单位的表现,是同一性质的物。

它们具有相同的质。

虽然W0和W1相等,但是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

W的价值是被表现出来的,而W1作为价值的存在,是用来表现W0的价值的。

只有在作为价值物进行交换的时候,W才能与W1相等。

这种不同种商品的等价表现,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劳动转化为一般的人类劳动,于是显示出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同一性。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是它要凝固在商品上才能成为价值。

这就要求等价物不作为使用价值而是作为价值体出现;并作为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材料,用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

于是,相对价值形式找到了一个与自身使用价值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