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新闻论著试题5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马恩论述的交往的社会作用:首先,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民族或一个部落的独立存在的(粘合剂)。
这种现象特别在人类早期的活动中更为明显。
第二,(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流,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
平日孤立状态下需要几十、几百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的社会矛盾,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而往往很快暴露出来,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
最后,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趋(同步化)。
”
2.列宁明确提出的衡量“党性”的标准,即(党的纲领)、(党章)和(党的策略原则)。
3.列宁所说的党报的党性原则应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观念上,应把党报视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2)在组织上,党报与其他写作事业和著作家个人,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3)在实际作用上,(党的中央机关报)应当成为全党思想的中心;(4)党的报刊必须进行(反“左”反右)两方面的斗争。
4.列宁关于苏维埃报刊任务的几个基本观念:(1)报刊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2)(公开报道);(3)树立(榜样)和在报刊上开辟(“黑榜”);(4)免费(分配报纸);(5)机关报刊登(广告)。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马克思论新闻时效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动中“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冲动,直接刺激着新闻传播不断地以快速的时效克服空间带来的障碍(1分),以致马克思经常用语“报刊的闪电”、“电讯立刻闪电般地传遍整个大不列颠”来形容新闻传播的速度(1分)。
他对报纸的特点也从时效方面做了规定:“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时问题的热情关心”(1分)。
由于环境、历史条件的差异,各地在世界交往中的位置有轻重之分,对新闻时效的要求也不同(1分)。
越是处在信息交流的中心,时效要求越高(1分)。
2.“福祸论”
江泽民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1分);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分)。
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相关,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1分)。
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1分),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1分)。
”
3.新闻的层次
生活中事实的变动是永不停顿的,因而新闻层出不穷(1分),但是通常不大的事实变动产生的新闻居多数(1分)。
一旦出现较重要的新闻,那些较小的事实变动便会被人们忽略(1分)。
恩格斯曾谈到他生活的英国城市曼彻斯特的新闻层次变化:“我们这里刚刚发生盗窃,铁路上火车碰撞,血肉横飞。
这里的庸人们被最近一星期来的一些非常事件吓呆了(1分)。
幸好棉花跌价,因此交易所里没有发生什么事,公众得以专心议论这些重大事件。
”(1分)
4.新闻出版政策
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当权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1分),对新闻出版的内容和方式制定的法律、行政条例,或者是数百年沿袭下来的不成文习惯法、惯例(1分)。
由于这类政策的把握主要表现为政治权力组织对新闻出版的干预程度(1分),因而它们影响具体国家或地区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内新闻出版的限定内容、规模和形态(1分),推动或阻碍社会精神交往的发展(1分)。
5.新闻带来的信息势能
由于事实变动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上是不均衡的(1分),因而即使新的事实或行动还未开始,已经传播过来的关于它们的新闻,会带来一种信息势能(1分),使当事的人们或感受到压力或感受到鼓舞(1分),并引发新的变动(1分)。
这种势能相当程度上是潜在的利益因素在起作用(1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马克思所认为的有机的报刊运动。
新闻的时效与新闻的真实性是一对矛盾,要想同时兼得是困难的(1分)。
1842—1843年马克思主持《莱茵报》工作有记者报道被指责为不真实时。
马克思阐述了新闻传播的特点:报纸报道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为各位记者从不同的角度、依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报道的总和(1分),每篇报道可能会是片面的,甚至有差误,但是后面的报道会自然纠正前面的差误(1分)。
他使用了“有机的报纸运动”(1ebendingPressbewegung)这个概念说明报纸报道新闻的特点(1分),指出:“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
”(1分)2.关于书报检查的非法、非人性的本质,马、恩是怎样的看法?
关于书报检查的非法、非人性的本质,马、恩从以下八个方面予以了详尽的分析:
(1)书报检查是一种以当事人的思想为衡量标准的法律或制度(1分)。
(2)书报检查实际上将所有的新闻出版作为怀疑对象,造成思想恐怖(1分)。
(3)书报检查使原告、辩护人和法官三位一体,破坏了法的基础(0.5分)。
(4)书报检查使得个别平庸的官员凌驾于众多记者、作者、出版者之上,造成无法解开的逻辑矛盾(0.5分)。
(5)书报检查是一种政府垄断了的非理性的批评(0.5分)。
(6)书报检查造成社会精神的普遍虚伪(0.5分)。
(7)书报检查是一种愚民政策,阻碍社会、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发展(0.5分)。
(8)书报检查造成的人为安定潜藏着社会危机(0.5分)。
3.简要说一下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
在报刊工作方面,他们(主要是马克思)总结的经验教训可以概括为三点。
(1)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新闻出版自由(2分)
(2)公社的媒体真正承担起社会监督的职责(2分)
(3)工人运动中宗派意识对交往政策的影响(1分)
4.列宁十月革命后为什么激烈批判西方的出版自由?
列宁关于西方出版自由的批评性定语、粗略统计有以下十几种:假的、虚伪透顶的、资本对报刊奴役的的等等。
这些判断从总体上是正确的(1分),但是我们应防止使用这样简单、独断的判断来分析具体报刊的具体报道,不然可能会发生判断失误(1分)。
从政治上看,列宁当时必须揭露和反击西方媒体对苏维埃政权的诽谤,这是捍卫新生政权的必要措施(1分)。
从思想上,列宁对西方资本统治媒体这一基本实质的认识(1分),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使从十月革命前,他也谈到过,只是当时的侧重点不在这方面,论述较少而已。
(1分)
5.历史视角上新闻与旧闻的贯通是怎样?
人们的认识是以每代人的生命为期限的,在一定条件下,历史对新一代来说可能会变成“新闻”(1分)。
马克思经历了路易·波拿巴1851年发动的政变,这一当时的新闻在近20年后,一本讲述这段历史的书的内容对新生代来说,又变成了新闻(1分);很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德国工人运动的鼓动家拉萨尔提供了不少理论,这是旧闻(1分),但是对新生一代人来说,他们发现了马克思与拉萨尔之间有思想联系,又被视为新闻(1分)。
即使是新近变动的事实,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观察问题,一定程度上它可能是历史的再现。
(1分)
四、论述题:(30分)
为什么说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表现为党报思想?
1.非常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始党报工作,在党报理论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坚持党报正确的办报方针。
(2分)和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他把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保证党报理论上正确,看得高于党的组织程序,(2分)要求党的领导人和编辑部都必须遵循党的纲领和策略。
(2分)同时,他很善于运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地团结党内同志一道工作,这可以从十月革命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集体的构成,看出他的宽容精神。
(2分)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都曾在党报工作方面与列宁的意见相左,但是这些人后来都在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岗位上。
(2分)
2.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接近报纸通讯员、了解下情的内在动力。
(2分)列宁长期在国外主编党报,他最为痛苦的事情就是无法全面了解国内工人运动的真情况。
(2分)因而,每当遇到从国内来到编辑部的同志,他都要与之长谈。
(2分)这种党报的编务环境使得列宁养成了通过报刊了解下情的工作习惯,(2分)从而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论点。
(2分)
3.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将苏维埃报刊工作重心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
(2分)列宁十月革命后成为一个新生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国家的主要领导人,(2分)国务活动家的责任意识使他必须考虑“生产建设”这个任何国家存在的前提。
(2分)他竭尽全力地与各种貌似革命的论点或派别进行斗争,(2分)促使苏维埃的各种报刊在内容和内部运作方式上都能适应新的环境(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