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专题三:第3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下):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专题三:第3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下):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下):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1.1937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始投资26亿“满洲国元”,1938年又扩充至50亿“满洲国元”,使得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500万吨、钢材产量200万吨、电力260万千瓦。

日本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B.转移本土过剩的产能
C.掠夺沦陷区战略资源
D.消耗伪满政权的实力
答案:C。

根据材料“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500万吨、钢材产量200万吨、电力260万千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掠夺沦陷区各种战略资源,扶持发展各项重工业,满足日本战争机器侵略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发动更大规模侵略战争的需求,故C符合题意
2.日军侵华的罪行,有制造大屠杀与惨案(如南京大屠杀),有放火与轰炸(如重庆大轰炸),有细菌毒气战(如731部队)等。

现在我国各地建立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就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

这表明( )
A.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罪孽深重
B.日本政府承认在华所犯罪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日军侵华罪行累累不容忘记
答案:D 题干中“南京大屠杀”是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发生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提及日本政府的态度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等抗日力量的精诚合作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了针对日军侵华的罪行,“现在我国各地建立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就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说明日军侵华罪行累累不容忘记,故D项正确。

3.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
A.突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力量的历史地位
答案:D。

根据材料描述的信息,不仅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斗争,还有海外华侨等方面的贡献,可知是强调抗日战争中的不同力量的地位和作用,故D正确。

4.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征收及人均负担表
年代
实征
公粮
购粮合计
人均
负担
占收获量
百分比(%)
备注
1937 13895 - 13895 0.1 1.28 机关部队脱离生产人员最多不过3万人
1938 15972 16700 32672 0.12 1.32 大后方学生大批涌入
1939 52250 24400 76650 0.4 2.92 最前线部队回防,学生继续涌入,脱离生产人数增至4万
1940 97354 18751 116105 0.7 6.38 粮食征、购不足,与实际需粮尚差34 000石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公粮征收 ( )
A.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
B.保障了敌后的粮食供应
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
D.服务于战时经济的需要
答案:D。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公粮的人均负担加重,占收获量百分比增加,结合所学,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公粮人均负担加重是为了战争需要,故选D
5.下图是张乐平发表在《抗战漫画》(1938年1月创刊于武汉,同年6月停刊)第9期的题为《候敌深入,一鼓歼灭》的漫画。

该漫画从侧面体现了( )
A.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C.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决心
D.中日战争胜负的前景明朗
答案:B。

根据图片可知,作者将日本侵略者比作蜘蛛,当蜘蛛深入时再一网打尽,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B
6.1940年,救国会领导人李公朴根据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在其著作中写道:“民主政治的彻底实施,行政机构的改革,经济政策的规定,人民生活的改善,边区政权的日益巩固和扩大亦是人所共见的事实。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抗日民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共识B.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辉煌成果
C.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
答案:C。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共根据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比较好,这是中国共产党执行了正确的抗战政策所导致的,抗战事业有所发展,能够看出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故C正确
7.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国民党第一、二、五战区等虽然都部署了大股部队留驻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但多以失败而告终,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则获得了重大发展。

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 )
A.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同
B.游击战战略地位不同
C.作战地域的分布不同
D.抗战指导思想的不同
答案:D 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始终处于辅助地位并且执行的是片面的政府军抗战路线,而中国共产党则在洛川会议中将游击战提升至战略高度,执行的是人民
抗战路线,故D项正确。

8.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编印的《政治常识》中讲道:“中山先生说三民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朋友,这一句话说明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
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

”这种宣传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回击国民党反共行动
B.维护全民族抗战大局
C.阐明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D.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答案:B。

根据材料“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这种宣传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国共合作,维护全民族抗战大局,故选B。

9.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

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
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

这说明( )
A.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
B.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
C.上海法币大量流通到重庆
D.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
答案:A 根据材料“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可知沦陷区人民的财富迅速的缩水贬值,故选A项
10.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泽
东却作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这主要是因为毛泽东( ) A.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B.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
C.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
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有利
答案: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作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主要是因为毛泽东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故A项正确
11.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29日的日记中写道:“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而“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

这段材料表明国民党( )
A.阴谋发动内战B.坚持一党专政
C.抢夺抗战果实D.破坏国共合作
答案:B“内战”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故A错误;根据材料“‘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可知,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故B正确;“抢夺抗战果实”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故C错误;此时抗战即将胜利,国共间的合作也即将结束,故D错误。

12.1945年,美国政府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1947年5月,美国已“把中国放在了应给予援助之国家的顺序表中相当低的地位”;到1947年下半年,美国决定将日本重建为美国在东亚势力的重要基地。

促使美国调整政策的中国因素是( )
A.国民党政权的瓦解
B.新中国的成立
C.民主革命胜利发展
D.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C 国民党政权的瓦解是在1949年4月23日,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1949年10月1日,故B项错误;1947年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美国降低对中国的援助,与此同时,美国开始扶植日本,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1945年9月2日,故D项错误。

13.194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失守前要求各国大使馆先迁往广州,而后再迁往台湾,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则受美国国务院之命留南京观望数月。

美国此举( ) A.有试探新政权外交政策的意图B.意在表明国民政府已失去了民心
C.试图争取中国共产党人的好感
D.顺应了解放战争大局已定的现实
答案:A。

从材料中的“观望”一词就可以看出当时美国的态度:对新生政权进行试探,了解新生政权对其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所以本题选A。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一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表二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共38人)
从以上表格中提取两项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的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
说明。

信息一: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平等协商。

说明:抗战胜利后国际舆论呼吁中国实行和平民主;“双十协定”规定要召开由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协会议;代表们平等协商和平建国大计;政协
会议是多种政治力量的较量;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信息二: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

说明:孙中山、宋教仁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影响巨大;同盟会(国民党)已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