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919141-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面向计算思维和问题求解-第1章-新
919141-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面向计算思维和问题求解-第1章-新
1.2.3 数值计算
常用的计算方法: 离散化方法:通过极限方法、逼近方法
等基本思想和方法,把连续的数学问题转 化为离散问题来处理。
递推方法:构造关于离散变量之间的计
算公式,并由某个离散变量的值逐步推 导出所有离散变量的值。
1.2 计算原理与模型
1.2.3 数值计算
常用的计算方法: 逼近方法:是指用四则运算来进行计算
语言程序设计教程
面向计算思维和问题求解
第1章 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
【本章要点】
计算思维 计算原理与模型 计算思维与问题求解 C语言求解问题初步
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1972年图灵奖得 主Edsger Dijkstra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所使 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
➢ 计算思维建立在计算过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 由人和机器执行;
➢ 计算思维中的抽象完全超越物理中的时空观, 以致完全用符号来描述。
计算思维本质:
基于可计算的、以定量化方式求解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是通过约简、 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困难的问题重新描述成一个成熟的解决 方案和求解它的思维方法。
1.1 计算思维
1.2 计算原理与模型
1.2.1 计算原理
可计算性理论的特点:
➢ 确定性,对给定的初始条件,一定会有相 应的输出结果。
➢ 能在有限时间内,在有限设备上执行。 ➢ 每一个计算过程的执行都是“构造性”的,
且可以被精确的描述。 ➢ 计算过程可以用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来描
述。
1.2 计算原理与模型
1.2.2 计算模型
思维的三大特征:
➢ 概括性: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特征和 规律抽象出来,加以归纳与概括。
➢ 间接性:通过非直接的、其它事物做媒介来 反映事物的特征或规律。
➢ 能动性: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 界,提出超出常规思维的超思维现象。
1.1 计算思维
1.1.2 思维基础
科学思维(Scientific Thinking)是指理
改变计算程序。
1.2 计算原理与模型
1.2.3 数值计算
数值计算方法(Numerical
Calculation Method)是一门与计算机 应用紧密结合的、实用性较强的数学方法, 用计算机来解决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遇 到的复杂问题。
数值计算就是将连续的数学问题按 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一系列的算术运算和逻 辑运算而得到计算结果。换句话说,就是 研究如何把一个数学问题归结为一个数值 计算问题。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了三种基本的思维特征:
➢ 以观察和总结自然规律为特征的实证思维(以物理学科为代表); ➢ 以推理和演绎为特征的推理思维(以数学学科为代表); ➢ 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的计算思维(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
1.1 计算思维
1.1.3 计算思维概念
计算思维特征:
➢ 计算思维吸取了问题求解所用的一般数学思 维方式,
计算科学(Computational Science)又称
为科学计算,是一种与数学建模、定量分析方法以 及利用计算机来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研究领域。 是运用高性能计算机来预测和了解客观世界物质运 动或复杂现象演化规律的科学,它包括数值模拟、 工程仿真、高效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等。
1.1 计算思维
计算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然而,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以掌握C语言 为目标,通过学习C语言语法和语句格式,加上应用举例,来让 学生掌握如何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导致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掌握C 语言工具,忽视了学习C语言是为了更好求解应用问题。
如此一来,C语言是学会了,但遇到实际应用问题你却不知 如何应对?针对此问题,本教程一改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 模式,采用从问题入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 法,并用C语言中的相应语句和语法编写计算程序,达到对问题 的求解。显然,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以问题求解为目标。
1.2 计算原理与模型
1.2.3 数值计算
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Computational Method) 是指具体解决某一数学问题的数值计算的 方法和算法。
计算方法与算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有时计算方法本身就是算法,有时虽然存 在计算方法,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导致算 法的不存在。
1.2 计算原理与模型
论认识及其过程,即经过感性阶段获得的大量材 料,通过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以便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思维的特征:
➢ 科学的理性思维:经过界定概念、客观推理、科学判断后形成的正确反 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
➢ 科学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过程通过形式化、规则化和通用化,形成了 与科学相适应的科学逻辑,如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等。
科学分类: 1、按照研究对象分类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2、按照与实践的联系程度分类
科学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 3、按照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程度分类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实验科学。
1.1 计算思维
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和计算科学构成了 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 和科技的发展。
1.2 计算原理与模型
1.2.3 数值计算
数值计算可以解决的问题包括:
➢ 采用数学分析方法太难的设计计算; ➢ 需要反复多次的计算; ➢ 采用人工方法太繁的设计计算; ➢ 大量的数据处理。
计算机特别适合数值计算。随着计 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 度越来越快,存储数据的容量越来越大, 人们更喜欢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
➢ 科学的系统思维:认识主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将客观事物视为 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
1.1 计算思维
1.1.2 思维基础
科学思维的特征:
➢ 科学的理性思维:经过界定概念、客观推理、科学 判断后形成的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 识过程。
➢ 科学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过程通过形式化、规则 化和通用化,形成了与科学相适应的科学逻辑,如 形式逻辑、数辑 计算模型 算法理论
计算科学
分析
算法
设计
自动计算
效率
问题能否被形式化描述
实现
问题是否是可计算的
计算物理
计算生物
计算体育
普适计算
服务计算
移动计算
1.1 计算思维
1.1.2 思维基础
思维(Thinking)是人类将自己对情感信息
处理过程的一种概括和抽象,是一种心理活动的 反映;是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过渡到抽 象思维的升华,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1.2 计算原理与模型
1.2.2 计算模型
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 一,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等诸多领域内有 杰出建树的最伟大的科学全才之一,被后人 称为“计算机之父”和“博弈论之父”。
1944~1945年间,冯·诺依曼形成了现今所用的将一组数学过程 转变为计算机指令语言的基本方法,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如ENIAC ) 缺少灵活性、普适性。冯·诺依曼关于机器中的固定的、普适线路系 统,关于“流图”概念,关于“代码”概念为克服以上缺点作出了重 大贡献。
计算机最初作为一种计算工具出现到今天, 已逾半个世纪,为人类社会的科学进步与发展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逐步改变着社会结构和 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
计算思维就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诞生 的一种新型思维模式,其重要性关系到我们对计 算机科学的转型与发展之基本认识。
C语言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时代工程技术人员都必须掌握和 使用的计算机工具。因此,成为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主要内容。
1.2 计算原理与模型
1.2.1 计算原理
计算(Computing)计算是从已知符号
开始,逐步改变符号串,并经过有限步骤,最 终得到一个满足预订条件的符号串的过程。一 切可计算的函数都是递归函数,换句话说,计 算的本质就是递归。
可计算性:
如果存在一个机械的过程,对给定的输入 能在有限步骤内得到一个输出,那么这个问题 就是可计算性的。可计算的问题一定是可以求 解的。
以问题求解为目标、计算思维为理念,将成为学习和掌握程 序设计的新思路。本章主要从计算思维、计算原理、问题求解到 程序设计,介绍了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相关概念与基础知识 。
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知识导图
1.1 计算思维
1.1.1 计算科学
科学(Science)是反映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 及其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作为人类知识的最 高形式,它是人类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
的简单函数p(x)的值近似代替函数f(x) 的值,其中f(x)为被逼函数,p(x) 为逼 近函数,e(x)=f(x)-p(x)为逼近误差。
构造方法:某些计算方法在证明一个数
1.2 计算原理与模型
1.2.2 计算模型
冯·诺依曼机模型:
冯·诺依曼机模型是以运算器为中心的 存储程序式的计算机模型。由五部分组成:,
1.运算器:主要来完成算术运算、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 2.控制器:用来实现整个运算过程的协调管理和控制。它与运算器
一起 构成了计算系统的核心,称之为中央处理器CPU。 3.存储器:用来存放参与运算的各种数据、中间结果以及程序。 4.输入设备:用来把参与运算的数据和程序送入计算设备中。 5.输出设备:将运算结果进行输出。
➢ 以运算器为中心,所有的数据传送都要经过运算器。 ➢ 采用了存储程序原理,实现了自动计算过程。 ➢ 存储单元大小是固定的,按照线性编址访问空间。 ➢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分别给出了指令完成
的功能和操作数的位置。 ➢ 所有数据用二进制表示,运算也用二进制运算。 ➢ 实现了硬件与软件的独立,求解不同的问题只需要
1.2 计算原理与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