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

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

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容及检查方法****************二O O五年二月九日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容及检查方法一、首级控制(平面、高程控制)测量1.1.仪器设备检查情况1.1.1 仪器检定项目是否齐全,检验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检验资料是否齐全。

1.1.2 水准仪i角有无检查记录,精度是否符合限差规定。

1.1.3 用于等级水准测量的水准标尺,有无检查标尺零点差及有关的真长改正值。

1.2. 控制网布设1.2.1 所布设的首级控制点是否满足测区要求,特别是测区边缘能否控制,是否能满足下一级控制发展的需要。

1.2.2 所布设的控制点是否逐级发展,有无先布设低等级控制,再布设高等级控制现象,无特殊情况,不能先布低等级控制后布设高等级控制;如有先布设低等级控制,再布设高等级控制时,低等级的控制网与高等级控制网的联测方法及平差方法是否正确;闭合导线的联测及检查是否正确,能否保证控制点点位的精度。

1.2.3 点位布设是否均匀合理,是否便于下一级控制的发展,是否便于设站,视野是否良好,能否满足二个以上通视方向的要求,能否满足测图需要,是否按原设计方案布点,改变部分是否报总工室审批,是否符合规和设计书的要求。

1.2.4 埋石:a、控制点能否便于较长时间保存。

B、埋石点的标石规格和中心标志是否符合设计书的要求,标石是否规整光滑,字体是否字模压印或锯刻,字体朝向是否符合要求。

C、凿(锯)石点的框边深度、中心钉、字体、朝向是否符合规和设计书的要求。

D、点之记(Ⅳ等点从上等级)或点位说明(5秒点)是否符合要求,点位略图、交通线路说明是否清楚,点位说明是否清楚。

1.2.5 起算数据:起算点等级、精度、坐标系统及投影面和投影带是否符合本测区的要求,高程系统是否正确,平面坐标和高程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高程导线起闭点是否经相应等级水准联测。

1.2.6 联测略图:a、联测的方法、方向是否正确,与观测记录是否一致。

b 、平面、高程的联测是否标明,起始方向点有无标注。

C、图例是否齐全,是否与计算机上的文件容一致。

1.2.7 观测记录手簿:(1) 普通记录手簿的封面、封底是否按规定填写:等级、测区、统一编号、日期、测量单位。

(2) 电子记录手簿有无按照封面,检查记录,目录,说明(包括记录软件的基本功能及符号的含义、仪器型号、加常数、乘常数、观测记录员等),记录软件在作业前有无进行检验。

注意有无用手工记录,然后输入计算机打印成观测记录手簿等转抄现象。

(3) 观测者、记录者、日期、仪器、气象等记录是否齐全合理。

(4) 第一、第二检查者有无检查和签名。

(5) 归零差、2C变化(互差) 、半测回差、测回互差、指标差有无超限,测回数、度盘配置是否正确,测边测回数是否正确。

(6) 秒数读数、仪器高、觇标高有无改动,零方向不能改。

(7) 记录格式是否正确,字体是否正确,有无连环划改或擦改。

(8) 划改有无注明划改原因,划改方法是否符合要求。

须重测、补测的成果有无注明补在那一本那一页;电子记录手簿中,不能将补测成果替补在原不符的观测成果栏,将不符合要求的观测记录删除后再打印,应保留原观测数据,用斜线划去注明原因及补测的相关页码。

(9) 重测、补测成果是否符合要求,特别注意有无伪造成果现象。

(10) 分组观测是否符合要求,7个以上方向才需要分组观测,7个以下方向不能分组观测,有无同一组观测拆成若个观测站记录数据,4个以上方向要归零。

(11) 水准仪观测前有无检查i角,误差是否符合技术规定,水准观测的误差是否符合限差规定,是否能三丝读数。

1.2.8 计算手簿:(1) 手簿的装钉是否按规定:封面、计算说明、检查者记录、目录、略图、起算点数据成果表、平差计算顺序装钉,填写是否清楚,检查者有无签名。

(2) 计算使用的软件在使用前应进行验算,使用的计算软件是否说明。

(3) 测边成果有无做加常数、乘常数、气象、改平、测区高程投影、高斯投影等改正,8″、图根点不必投影改正。

(4) 各项误差是否符合相应等级限差规定;导线总长、平均边长、边数、测角中误差、点位中误差、各项闭合差、往返测高差的较差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5) 起算点数据输入、观测数据输入、总点数、点号或点名输入是否正确,先验值输入是否合理,各项限差值输入是否符合相应等级要求。

(6) 取位是否符合要求(四舍五进原则:小于五时舍去,大于五时进位,正好为五时则偶进奇不进,即进位后为双数则进,否则不进。

(7) 使用的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1.3. 导线测量相关精度要求1.4 图根控制1.4.1 在首级平面控制、高程控制基础上发展图根控制,点位布设是否均匀合理,是否便于设站,视野是否良好,能否满足二个以上通视方向的要求,能否满足测图需要。

1.4.2 支站点一般不能作为图根点,在支点上摆脚架,有观测记录和有计算资料的可作为图根点,但不能再发展。

1.4.3 支导线不能大于三条边,角度观测要观测左、右角,即对后视方向为零方向测左角,再对准前视方向为零方向测右角,左、右角相加应为360度,误差要进行配赋,闭合差允许为±40″;边长应往、返测取平均值。

1.4.4 埋、凿石点的规格、点位密度、点位精度是否符合规和设计书的要求。

二、地形测量2.1 野外地形地物数据采集2.1.1 采集地表面的所有地物点,如房屋、电力线路、通讯线路、地下电缆桩、检修井(特别是通讯检修井,表面盖是方形或长方形防的为手孔,表面盖是园形的为人孔)、雨水井、污水井、水蓖、桥梁、涵洞等采集是否齐全,位置、形状是否正确,有无变形。

2.1.2 地形地貌采集是否正确,地形特征点:山顶、鞍部、山谷、山脊、凹地、陡坎顶、坎底、斜坡顶及坡脚等有无采集高程,高程点密度是否符合要求(一般地形每10cm ×10cm方格测注高程点不能少于9个,坎上坎下和坡顶坡脚均应测注高程),双线道路中间,图上相隔约10厘米应测注一个高程点,变坡的高低处也应测注相应的高程点。

2.1.3 道路、水域数据采集是否正确。

道路应根据相应比例尺测定单线路还是双线道路,是大车路还是等级公路,应测注路面高程和铺装材料,有名称的应标注名称;街道有渠边石(即路边与人行道之间高出约15cm的砌石)的应测定街边线,否则不必表示街边线;村庄不必绘大车路符号,非等级的水泥路,应测水泥路面宽度,加注“水泥”二字即可,不必绘大车路符号。

河流测注相应的水涯线和高程,河滩应测注高程点;双线沟两边陡坎较宽时,应用斜坡表示;沟宽应以常有水域围表示,并应测注沟底高程,注意流向的观察和表示;鱼塘有斜坡时应测注水涯线,水库边沿应测注水涯线,各种水涯线的属性不能混淆。

2.1.4植被围数据采集是否正确。

植被围较大时,应注意测定地类界线和植被的种类,另星植被应测注在相应位置,花圃应实测围,工厂或门前等地人工种植的草地,如配种有相应的花丛时,可用花圃符号表示,无花丛时配草地符号加注“草坪”字样,不能用改良草地符号;果树不成果园时不注果树品种名称。

2.1.5外业数据采集前及结束工作时,应注意测站点的检查,以免造成错误和不必要的返工、补测。

2.2. 图面室检查2.2.1 图廓外注记是否按规定注记,有无错漏,图名在图有无此单位名称注记,该图名是否合理,一个单位占几幅图时,应以占图幅面积较大的部分起图名,测量日期是否按实际作业时间注记,坐标系统、高程系统、等高距等有关容注记是否正确。

2.2.2 平板测图时,图廓点、坐标格网是否符合要求;计算机绘图时,应检查其绘出的坐标格网是否符合要求,所绘的格网有无变形超限。

2.2.3平板测图时控制点展点精度是否符合要求,该图幅控制点密度是否符合要求,能否满足测图需要,每幅图应不少于8个图根控制点(包括等级控制点)。

2.2.4 埋石点数是否符合规定(居民区一般为4个以上,非居民区一般为3个以上,分布是否合理,能否相互通视。

2.2.5 地形图检查:图式符号表示是否正确、清晰,注记是否正确,相关有无矛盾,房屋结构,层次有无错、漏,地物名称是否注记齐全。

高程数量是否满足每格不少于9—10个高程点注记;地形特征点、堤、路中等高程点注记数量是否满足要求,即是变坡的最低处、最高处、鞍部有无高程点注记;街道交叉处、街道中心有无高程,道路中心、道路交叉中心、堤交叉中心、堤顶有无高程,空旷地有无高程,坎上、坎下有无高程或比高。

高程比例尺是否正确,线型表示是否正确,等高线是否圆滑,间距是否合理,点线有无矛盾。

铺装路面有无注记路面材料,流向有无标注符号,流向是否正确等。

2.2.6 地理名称注记是否齐全,机关、学校、道路名称、街巷、山谷、厂矿等单位及地理名称。

河流名称注记字体、方向是否符合要求。

各类地形地物属性是否正确,。

2.2.7 修、补测图应检查旧图中所表示的符号、线型、注记是否己修改完善,有无错、漏;新修测图与旧图接合有无矛盾。

2.3 .野外地形图的检查野外检查要做到四到:即走到、想到、看到、量到。

2.3.1 野外巡视检查:野外巡视检查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够站得住,主要是检查所测的地形图的图面与实地地形地物进行对照,看有无差、错、漏,表示是否齐全、合理。

如房屋结构注记是否正确,房屋相互关系及与周围的地形地物的关系是否正确,有无移位变形,飘楼、阳台有无分开表示,大、小是否与实地相符;注记的高程点高程与实地相关地形地貌比较有无变形,是否正确;地类、植被表示是否正确,道路、水系是否表示齐全,地理名称是否正确,图式符号表示与实地相关地物是否一致等所有规和设计书规定的应该表示的容是否正确、齐全,要特别注意所绘制的山的形状,是否与实地相符,业检查等高线走向有怀疑的地方,应重点检查。

2.3.2 修、补测地形图时应注意:新修测的或新补测的地形地物与旧图接合处的地形地物有无矛盾,新测地物与旧图所测的地物关系有无明显矛盾,新测地物与旧图地物的相关误差是否符合有关的限差要求,接边处是否修改完善。

2.3.3 设站检查:检查地形地物平面、高程精度。

每幅设5个站左右,应注意多方面的检查,即房屋密集和不密集、其他地物点、高程点等均应有相应的检查量,全面反映测图精度情况,注意薄弱地方检查。

2.3.4 量边检查:全幅各处量取50条边以上,注意薄弱地方。

2.3.5 检查比例:小组、队级100%检查,院质检科抽查10%以上,(一个测区原则上每个作业组都应抽查)。

注:m为技术标准规定的平面或高程中误差,但其误差>2m以上的比例不能超过5%,大于5%为不合格。

中误差计算公式:=±√[ΔΔ]/ n高精度检查的计算公式为:中误差计算 m同等精度检查的计算公式:中误差计算 m=±√ [ΔΔ]/ 2n2.4. 地籍测量2.4.1 地籍测量与地形测量所采集的要素基本相同,目前地籍调查测量分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先进行地籍调查,即有现势性较好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城镇,以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地籍调查的工作底图,在地籍调查过程中除调查权属来源、权属性质、土地使用者、土地位置、土地利用类别、批准使用面积等,同时在实地的每宗地的界址点位置上标有该宗地的界址点符号、宗地编号和界址点编号,在调查工作底图上用红色标注界址点和界址线以及门牌号、宗地编号、权利人、界址点编号等,测量数据采集时,除采集地形地物点外,同时测定界址点位置,输入宗地编号和界址点编号;另一种方法是没有现势性较好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城镇,先进行地形图测量,利用新测地形图作为地籍调查的工作底图,再进行地籍调查,调查容相同,宗地位置及相关容均标注在地形图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