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教案21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教案21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三)
设计思路:
结合《教学大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再加上对最近几年高考考点的把握,我们不难发现,交际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以教材中的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三个板块为载体,通过对语言运用实例的分析,让学生在分析理解实例的基础上,对语言的运用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再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练习,从理性上对语言的运用获得一定的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等交际语言;
2、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条件运用不同的交际语言,达到交际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或习题分析,掌握有关交际语言的一些知识;
2、讲练结合,有所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点燃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2、培养学生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
3、以得体的交际语言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重点:根据交际中运用语言的要求,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恰当地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通过课内探索延伸至课外,积累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运用的一些知识。

教学准备:
1、抓住教材中典型文章进行交际教学点拨。

高中教材中有许多经典名篇体现人物的语言技巧,先秦散文中不乏经典名篇,课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其中的语言艺术,一定会获益匪浅。

2、课前发动学生针对教材中的三个板块进行小组研究性学习。

3、选取实例贴近生活,富有趣味,课件制作简洁实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可见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

生活中,有人一句话就把人说笑,而有人一句话却把人说跑。

不信的话,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某人请了四个客人来吃饭,到了约定的时间,有一个客人没有到。

主人有些着急了,就说:“该来的怎么还没有来?”一位客人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起身走了。

主人更着急了,又说:“不该走的怎么走了呢?”另外一位客人脸色一变也离开了。

主人急坏了,连忙对着最后一位解释说:“我又没说他们俩!”得,最后一位也走了。

可见,说话交际是一门大学问。

说话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儿,也是高考的一个考点,高考在语言运用中就设了“得体“这一考点。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二、教学推进:
(一)多媒体出示高考实例(利用一道训练题引入称谓语的学习。


1.称谓语的概念。

2.现代称谓语的使用:
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
家兄等;
B.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C.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3、小结:
“家大舍小令外人”
4、古代称谓语的使用
5、称谓语的使用:谦语和敬语
补充:年龄称谓趣谈(本部分根据课堂时间调整)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二)注意禁忌语的使用
1、什么是禁忌语?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而用来代替的词语。

2、学生交流发言日常生活中与这几类禁忌语相关的例子,教师归纳总结
(1)生老病死的禁忌语;(避讳说“死”,西方人忌称别人“老”)
(2)节庆日的禁忌语;(童言无忌,劝酒,婚庆不说“分离”,喜庆不说“死”、“病”)(3)职业的禁忌语;(司机、渔民忌“翻”,戏班忌“散”、“伞”,商人忌“干”、“蚀”)(4)古代的避讳,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有“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句,“人风”其实就是“民风”,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里有个“民”字,所以这个字就不能说。

(5)生理上的缺陷。

诸如耳聋,眼瞎,脸麻,背驼,腿短,五官违常,肥瘦失宜。

如果彼此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或对方不够开朗大度,说话时对上述种种都应当避开,不得已时只好采取间接表达方式。

(6)特定的风俗习惯。

回族人忌食猪肉,当然也不不喜欢人家说猪。

西方人的一般不高兴别人打听自己的年龄、工资收入。

不少农村忌讳逢年过节时有人上门讨债,遇有喜庆怕人家说不吉利的话。

不知道这些,就会在无意中惹人不高兴。

讲话要注意避讳,早已成为人们的注意问题了。

再探讨一下讲求避讳的具体方法,一般有以还有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改换说法,寻找替代。

对跛子讲客气,要说“你腿不方便,请先走!”对聋子表示照顾,说就讲“你耳背,请往前
坐!”老张长得胖,这是生得“富态”,老李长得瘦,这是长得“精干”,受伤流血是“挂了花”,为终老准备的棺木是“寿材”。

2、注意语言环境,以防产生反感。

如你爱人做错了事,关起门来怎么批评也不要紧,当着外人,你把他(她)数落了一通,这面子往哪儿放?有几个不避讳的!
3、注意语言对象,以免出现误会。

一个谙熟外文人的人,在几个不通外文人面前,大谈掌握外文的重要性,甚至说什么当今时代,不掌握一门外语,简直是新型文盲。

4、入境问俗,入乡随俗。

这样右以主动免去避讳。

四川方言中“舌”与“折”、“蚀”同音,四川饭店肉铺做生意的人,这图吉利,便把猪舌、牛舌称为“猪招财”、“牛招财”,你到了四川就不要张口闭口买猪舌头、牛舌头。

南京人结婚时忌讳人家送伞作礼物,“伞”和“散”同音,太不吉利。

送不得当然也说不得。

上海人看望病人忌带苹果,究其实,又是谐音作怪,原来在上海话里“苹果”和“病故”一个念法。

为了免生不快,你只好从俗从众,管好自己的舌头。

(三)注意委婉语的使用
1、委婉语是交际中一种与直接语或禁忌语相对应而存在的普遍语言现象.事实上,委婉语是在语境的制约和作用下、体现交际主体心理需要而产生的,表达者不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说法”来替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运用委婉语的原则。

2、学生活动:为校园拟一条禁烟标语。

3、教师归纳
(1)避凶求吉;(摔破碗碟说“落地开花”,棺材说“寿木”,病了说“不舒服”。


(2)含蓄谦逊;(形容人胖或瘦可说“发福”、“富态”、“丰满”或“苗条”。


三、巩固练习(多媒体出示四道练习题)
四、知识点总结:语言得体“五审五改法”
一看对象,审尊卑长幼,改换敬谦辞。

二看场合,审氛围。

三看感情,审褒贬误用。

四看语体,审不伦不类(文白、口书)。

五看劝诫语,审人文关怀,改粗俗为温情。

五、小结:
我们在交际中学会了准确的称呼、注意避讳,能娴熟地运用婉言语,世间就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情,人事交往中自然也就多了一分和谐,多了一分文明。

六、布置作业:依据下列不同的情境各设计一段得体的话。

1、李工程师夫妇为他们的日本国好朋友举办家宴。

席间,日本太太非常客气地说:“李太太这样文雅,和我们日本女人一样,不像是中国人。

”李太太该怎么回答?
2、学校近期搞校园绿化,为了避免有人践踏草坪,请你写一条提示语(要求:语句优美且能委婉地表达不准践踏草坪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
(1).亲属称谓
一、称谓语:(2)社交称谓(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3)敬语和谦语
二、禁忌语:
1、家庭不幸。

2、个人的短处、不足
3、生理缺陷
4、特定的风俗习惯。

三、委婉语:
(1)避凶求吉
(2)含蓄谦逊
(3)和谐友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