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方程式的5种记忆方法

高中化学方程式的5种记忆方法

高中化学方程式的5种记忆方法亳州一中杨超分类记忆法:抓一类,记一片1、根据物质的分类记忆。

每一类物质都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例如酸、碱、盐、氧化物等,他们都有各自的通性,抓住每一类物质的通性,就可记住一大堆方程式。

比如SO2、CO2都属于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具有以下通性:(1)一般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SO2+H2O=H2SO3;CO2+H2O=H2CO3。

(2)都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O2+2NaOH=Na2SO3+H2O;CO2+2NaOH=Na2SO3+H2O。

(3)都能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SO2+Na2O=Na2SO3;CO2+Na2O=Na2CO3。

2、根据元素的分类记忆。

元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比如分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等等。

我们最关心的是主族元素,对于同一主族的元素,其单质和化合物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例如卤素的单质(X2)具有以下通性:(1)都与金属(Na、Fe、Cu等)反应。

(2)都能与氢气反应。

(3)都能与水反应。

(4)都能与碱反应。

我们只要抓住其通性,就可记住一大片方程式。

需要说明的是,分门别类地记忆方程式,只需记住常见的一个或几个方程式,就可以做到抓一类记一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主线记忆法:抓一线,记一串高中化学方程式很多,如果每个方程式都单独记忆就显得很零乱没抓手,但如果我们以元素为主线,把方程式串起来加以记忆,思路就会很清晰,记起来也非常方便!元素主线有两条:(1)金属元素主线:金属元素包括:Na、Mg、Al、Fe、Cu。

每种金属元素都有对应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

每一类物质都有其通性,个别物质有特殊性质。

(2)非金属元素主线:非金属元素主要包括:N、Si、S、Cl。

每种非金属元素都有对应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盐。

每一类物质也都有其通性,个别物质有特殊性质。

有了主线,就有了抓手,主线上的各类物质不再孤单,它们都被这条主线牵着,我们的思路也顺着主线游走。

通过记忆主线上各类物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把高中所学的绝大多数物质串起来,更有利于形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主线记忆法其实是提供了一种建立知识网络的思路,抓住了主线,就记住了一串!三特例记忆法:特殊反应,特殊关照有些特殊的、不符合一般规律的反应,往往成为高考的最爱,常考常新,所以这类反应就需要我们的特殊关照,特别记忆。

记忆时对其多联系、多分析,知道它们的特殊所在,就有助于加深我们的记忆。

例如: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按照一般的规律金属是不能和碱溶液反应的,铝为什么能反应呢?为了更好的说明原因,其过程可分解为两步:第一步:2Al + 6H2O=2Al(OH)3 + 3H2↑,这一步符合活泼金属与水的反应规律。

第二步:Al(OH)3+ NaOH=Na Al O2+ 2H2O,这一步符合氢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铝溶解生成了易溶的偏铝酸钠,金属铝裸露出来就可以继续与水反应了。

两个方程式经过相加,消去两边相同的Al(OH)3即可得到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方程式:2Al+2NaOH+2H2O=2 Na Al O2+ 3H2↑。

知道了这两步反应过程,同学们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从而有助于加深记忆。

再比如,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也是分两步进行的,道理一样,这儿不再赘述。

所以,对于这些特殊的化学反应,我们采取“特殊关照”的方法,对其多联系多分析,挖掘其“特殊”背后的东西,搞清其“特殊”背后的“不特殊”,我们的记忆就会变得更加深刻。

四“特征反应”记忆法:抓住官能团,记忆不再难对于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宜采用特征反应记忆法。

有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消去反应、酯化反应、缩聚反应等。

每一类有机物都可发生其对应的特征反应,抓住这些特征反应,就有利于记忆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

比如烷烃可发生取代反应;烯烃可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卤代烃、醇可发生消去反应;醇、羧酸可发生酯化反应等等。

这些特征反应实际上是由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决定的,抓住了官能团就抓住了特征反应,也就容易记忆方程式了。

五“混个脸熟法”:常见面,反复练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见面是“仁兄”,此话有道理,任何事情或个人碰到的次数多了也就变得熟识了。

所以“多次见面,混个脸熟”对记忆化学方程式也不啻是一个好的方法。

多次见面重复记忆有助于把暂时记忆转化为永久记忆。

怎样“混个脸熟”呢?一句话:常找零碎时间,反复练习。

下面举例的这种方法需要老师的参与,你可以跟化学老师推荐这种做法,只要方法有效,相信老师很愿意参与的,师生互动,还能让记忆更长久。

具体做法是:(1)完形填空法:老师把高中所有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归类,印制成讲义,讲义中要求书写的方程式只列出反应物,其余留空。

而同学们要做的就是“完形填空”:注明反应条件、写出生成物并配平方程式。

这种形式的练习可以集中时间集中来做。

(2)卡片练习法:在“完形填空”的基础上,老师筛选出那些同学们易错,难以记忆的方程式做成卡片,每张卡片包含三到五个方程式。

卡片准备好后,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学生个别练习,也不太占用时间,今天三五个,明天七八个,练了讲,讲了练,久而久之,同学们与方程式见面的机会就多起来,混个脸熟也不成问题啦!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有的是提供具体的记忆技巧,有的只是提供记忆的思路,但不管是哪种形式,只要我们多层次运用,多管其下,反复练习,那么记忆化学方程式将不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实验简答题专项总结1. 实验前应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以试管为例)答:(1)微热法:塞紧橡皮塞,将导管末端伸入盛水的烧杯中,用手捂热(或用酒精灯微热)试管,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冷却后,导管末端回升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2)液差法: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部分,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中注水,使长颈漏斗中液面高于试管中液面,过一段时间,两液面差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若为分液漏斗,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部分,向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打开活塞,若分液漏斗中液体滴下的速率逐渐减慢至不再滴下,说明气密性良好。

)2. 在进行沉淀反应的实验时,如何认定沉淀已经完全?答:在上层清液中(或取少量上层清液置于小试管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说明沉淀完全。

如粗盐提纯实验中判断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在上层清液中再继续滴加BaCl2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表明BaCl2已过量。

3. 化学实验中,过滤后如何洗涤沉淀?怎样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以BaCl2沉淀Na2SO4为例)答:向过滤器中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待水滤出后,再加水洗涤,重复操作2-3次。

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洗液,滴加AgNO3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说明已洗涤干净。

4. (1)用图1(图一)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

该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________。

答:(1)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气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

(2)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5. 引发铝热反应的操作是什么?答:加少量KClO3,插上镁条并将其点燃。

6. 常用的试纸有哪些?应如何使用?答:(1)试纸种类:①石蕊试纸(红、蓝色):定性检验溶液的酸碱性;② pH 试纸:定量(粗测)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③品红试纸:检验SO2等有漂白性的物质;④淀粉KI试纸:检验Cl2等有强氧化性的物质;⑤醋酸铅试纸:检验H2S气体或其溶液。

(2)使用方法:①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液的玻璃棒(或胶头滴管)点在试纸中部,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②检验气体: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并使其接近试管口,观察颜色变化。

(3)注意事项:①试纸不可伸人溶液中也不能与管口接触。

②测溶液pH时,pH 试纸不能先润湿,因为这相当于将原来溶液稀释了。

7. 烧杯中使用倒置漏斗可防止液体倒吸原理是什么?答:当气体被吸收时,液体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的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液体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了倒吸。

8. 只用一种试剂如何鉴别 AgNO3、KSCN、稀H2SO4、NaOH四种溶液?答:四种溶液各取少量,分别滴加FeCl3溶液,其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AgNO3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的原溶液是KSCN,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NaOH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稀H2SO4。

9. 在如右图(图二)所示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硫酸等试剂制备Fe(OH)2。

(1)在试管里Ⅰ加入的试剂是。

(2)在试管里Ⅱ加入的试剂是。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答:(1)稀硫酸和铁屑(2)NaOH溶液(3)检验试管Ⅱ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当排出的氢气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4)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

10. 现在一个分液漏斗中,有水和苯的混合物,静置后,液体明显分为二层。

请在滴管、试管、水、苯中选择器材和药品,用实验说明哪一层是水,哪一层是苯。

答:将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放入试管中少量,然后用滴管加入少量水(或苯),若试管内液体分层,则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为苯(或水),若试管内液体不分层,则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为水(或苯)。

11. 如何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答:往瓶内加入一定量水,塞好瓶塞。

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

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

12. 在中和滴定实验操作的要点是什么?如何判断滴定终点?(以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为例,酚酞作指示剂)答:左手控制活塞(玻璃珠),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当滴入最后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

13. 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通入SO2后溶液褪色,试通过实验证明。

答: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若溶液还能变红,说明是SO2酸性所致,若溶液不再变红,说明是SO2的漂白性所致。

14. 焰色反应应如何操作?答:将铂丝用盐酸洗过后放到无色火焰上灼烧至无色,再用铂丝蘸取样品,放到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若是钾元素,则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