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关键词一、阿Q精神中的人性本能---------心理防卫机制 (2)二、阿Q精神中的人性本能------处世哲学 (4)三、阿Q精神与当代人的价值观 (5)四、阿Q精神与当代人的权利观 (6)五、注释、参考文献 (7)摘要:八十多年来,关于阿Q形象的问题,争论的沸沸扬扬。
由于文学批评本身的多样性,不同时期的人对同一个文学形象便有了不同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多侧面去认识生活。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照照阿Q这面镜子,找找阿Q精神在当代的变种,有助于清除我们身上的精神垃圾,以更健康的姿态去面对生活。
关键词:阿Q形象形象分析现实意义论阿Q形象的现实意义《阿Q正转》是鲁迅先生以文学佐证史学,以文学诠释“人学”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自诞生以来,就被当作国民性批判的典范。
鲁迅说过,阿Q是他多年来欲刻画的“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①,故而在这部作品中,他穷形尽相的刻画了特定历史时代产生的典型人物阿Q的屈辱生活和病态心理,并在这一“典型”中包孕着对人性本能的渗透,永远闪烁着不可磨灭的智慧光芒。
小说中的阿Q,生活在以赵太爷,钱太爷和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所统治的闭塞的未庄,被奴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对压迫者的“深恶痛绝”和对革命自发的“神往”;他不断反抗又不断失败。
当行动上不能真正实现反抗的目的时又不能从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于是以幻想的胜利来安慰自己,借此来减轻或掩盖失败的屈辱和痛苦。
凡此种种可笑可怜可悲的言谈举止的心理根源就是以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对敌健忘为精神特点的“阿Q精神”。
它是在阿Q被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和精神毒害的结果,是物质关系上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人在精神上丧失自尊自信,安于并掩饰愚昧落后的一种掩耳盗铃的病态心理。
耐人寻味的是,阿Q这个病态的典型自一出世,人们就似乎可以发现这个乌有人物的形影,历来也不乏对号入座。
作为《阿Q正传》典型意义的精神胜利法,它的本质究竟应该如何认定?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阿Q这一文学形象有着鲜明的阶级特征,我们可以把这个人物形象归结为落后农民的典型。
然而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则另当别论。
其区别在于,典型形象是由人物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形成的,而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则是指这个典型人物思想性格中最为突出的部分。
阿Q思想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而精神胜利法所概括的这种病态社会心理,在我国从古至今的各个历史阶段,各阶层人群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表现,而且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和印度作家纳吉都曾说过,《阿Q正传》的典型意义是“世界性”的。
美国研究鲁迅的博士威廉·莱伊尔也说:“鲁迅塑造的阿Q这个典型人物,不仅中国有,其实美国也有,全世界各地都有。
阿Q精神胜利法在不少人身上都有所反映。
”由此可见,阿Q的典型意义不是它的阶级性,而是它的社会性。
我们可以认为:“阿Q成为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而精神胜利法“并非一个阶级所特有的现象”,在“当时许多不同的阶级的人物身上都可以见到”阿Q形象的这种典型意义,正如文学史上一切伟大的典型形象一样,突破了某些阶层、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局限,显示了具有某一特定时代意义的普遍性质。
正是由于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具有如此的深度和广度,才使《阿Q正传》像其他世界文坛的名著一样,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功能,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照照阿Q这面镜子,找找精神胜利法在当代的变种,“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将会有助于消除精神垃圾,以更健康的姿态面对生活。
一、阿Q精神中的人性本能---心理防卫机制鲁迅以一个先驱者对于历史的深刻感悟和肩负使命的特定理解,怀着用文艺来参与社会改造的目的,他选择现实主义的文学原则做起小说,一反传统文学中“瞒”和“骗”的文风,主张“真诚的,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们的血和肉来”。
虽说“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是一件难事”,但一直对“国民性”的问题冷静深刻思考之后,鲁迅先生超绝群伦的不仅画出了“愚弱国民”的魂灵,而且将人性中的本能形象的展现出来。
令我们叹服的是,鲁迅在塑造这一血肉饱满的艺术形象时,其突出的阿Q精神居然与当代心理研究成果的心理防卫机制不谋而合了。
心理防卫机制属于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典型的采用习惯性和潜在意识的方式,以消除个人内心焦虑,罪恶感和即将失去的自尊心。
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时时处处都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许多挫折和困难,而又不能一一直接去应对或逃避,那就必须依赖心理上的机制和措施来适应,这是一种正常而健康的心理现象。
但是,如果在程度,范围,时机等方面运用不当,以致阻碍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就可能导致心理异常甚至病态。
承认人与人之间地位和财富差别的现实而穷则思变;正视生理缺陷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合理补进;受人欺侮而无力反抗时的自我解嘲;因求而不得而说“葡萄酸”……这种种精神上的胜利无疑是可行的,有利的。
它或帮助人们接受现实或指导人们改变现状,这是其积极的意义。
而阿Q则把它异化为麻痹的自慰,肉麻的自幸,下流的自大,虚妄的自足。
在遭受挫折和失败时,他虽没有自觉的自我调节意识,但摆脱痛苦的本能要求,使他不自觉的选择了精神胜利法,而由于封建文化对他的心灵的扭曲和扼杀,他在运用精神胜利法呵护伤口,自我保护的时候,却导致了精神上的更大悲哀---丧失了自尊和清醒,将侮辱当成宠幸,将肉麻当成有趣,将野蛮当成英勇。
当阿Q被押往刑场杀头示众时,有这样几段文字:……他醒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
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蚂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
很久违,伊原来在城里做工了。
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
他的思想仿佛旋风似的在脑海里回旋:《小孤孀上坟》,《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味,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
他同时想手一场,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才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看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那些喝采的人们。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海里回旋了。
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着他,要吃他的肉。
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砍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他的皮肉。
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③……人性本能的胜利法一经和阿Q式的愚昧结合,就异化为病态,变成了阿Q精神,对此人们是嘲弄和否定的。
在常态下,如人们能居高临下的运用和驾驭精神胜利法时,它可以伸展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在面对挫折失败时,既能看到消极的、直观的后果,也能看到长远隐形的积极作用,不至于采取偏激行为;亦能暂时消除内心的不安和痛苦。
这时候,精神胜利就是一种超然,一种成熟了。
然而从另一个意义来说,精神胜利法的作用旨在失败时努力保持和恢复心态上的平衡,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有似“鸵鸟政策”,骗自己容易,骗人却很难。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很喜欢享受于那种似是而非的快乐,以至放弃了对真理的追索。
这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性稚弱。
二、阿Q精神中的人性本能---- 处世哲学。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精神胜利法的精妙就是利用相对论,砍掉“比上不足”,对齐“比下有余”。
正如契诃夫所言:“若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该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
”现今那些困于抑郁症的人,有的严重到彻夜无眠的地步,这种现象上至名流逸士下至布衣百姓,在失眠问题上虽也有三六九等、轻重急缓之分,但大抵都无法逃逸病态思维的向心力。
以崔永元为例,崔永元抱着怀瑾握瑜,上善若水的大慈大悲责任感,于是哪里有呐喊有呼救有不平,哪里就有他的遗憾,……正是由于太过完美的要求,太过完美的情结,所以就有了这么多的不如意,以至于寝食难安,忧虑重重,抑郁症由此产生。
在当今世界里,那些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大叹怀才不遇、山穷水尽之辈,情场失意、始乱终弃的痴男怨女们,名落孙山、前途未卜的学子,愤世嫉俗、离群索居的孤独者……在他们思欲撒手人世时,若能在脑海里蹦出阿Q杀头前所说的“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就会幡然领悟到:原来心理的落差瞬时达到平衡是这样简单啊!从心灰意懒到踌躇满志,从面如土色到容光焕发,全在俯仰之间!这就是阿Q精神改弦更张后变相的实现。
此时,不可否认这被众口唾弃当作反面教材的阿Q颇能挽救一些绝望的灵魂。
精神胜利法不但是把双刃剑,更是绮丽妖艳的罂粟花。
具有“儿子打老子”、“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心态的人大有人在。
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救人于累卵间的回春之计,实在有它的无可奈何处。
它有它的局限性。
它只会告诉你“明天的太阳又是新的”,却不会指引你去如何面对新的一天,由此可见所谓的胜利法只不过是一种对现实环境无可奈何的心理反映。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自欺欺人,不是阿Q本意,欺软怕硬麻木健忘,更不会是他被鲁迅发掘为新形象的理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Q精神已经很适应我们目前的精神生活状态了。
胜利一次,心灵就轻松一次忘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奢侈想象,记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④的得意笑容。
“穷的只剩下一条裤子的阿Q,始终满意于路边赤条条的乞丐们羡慕的眼光中”。
那份骄傲与自扬,也算是爱慕生活敬畏自己的一种崇高的表现。
从这里看到精神胜利法的厉害之处,我们不得不佩服阿Q----一个能屈能伸的人,一个善于自我调节的能人。
现实中,可以看到深感寂寞潦倒却可能被人们拥戴为一时风流的无数阿Q们,释放自己的自慰意识,像阿Q一样的乐观。
当然了只是不要过于盲目与麻木,用这种方法来适度整理自己的心态,也是可取的。
然而鲁迅眼中的麻木,却是中国人的通病:没有人性,不尊重生命。
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隔膜,是无法沟通的。
现实中的表现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别人的痛苦是可以拿来自己欣赏的。
中国很多非人性的痛苦残酷的事,都是在看与被看中。
你看别人,别人看你就是了,没有怜悯没有同情。
这种麻木的非人性的看客心理,到现在都没有消失,甚至于更严重了。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证:2006年1月26日,深圳某地一名两岁男童坠入池塘中,百余名成人围观,却无一人援手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