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怀念母亲

6、怀念母亲

6、怀念母亲第一课时预习课一、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真挚、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二、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同上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1、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练说:______ 的母亲)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学生自主预习(老师在小组内巡视,做好预习指导。

)(一)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初读印象)。

1 、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女口,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等。

意图:作为语文课来讲,时刻都离不开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很不平均,如教师不引导读,那些语文水平较差的孩子就会越拉越远,逐渐出现不愿意学习语文的现象。

(二)写再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写两遍,争取听写过。

并对生词加以理解。

一般米取多读、多悟、多体会、用换词语的方式,并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重点指导:真挚、思潮起伏、可见一斑。

(三)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者感受最深(令自己有启发)的句、段,并在课本上写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即小批注。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重点悟:品读思母之情、品读思国之情。

(四)质疑通过读书能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价值的问题。

三、小组交流自学收获,解决疑难。

把预习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跟小组同学交流。

四、集体交流预习收获和质疑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理清大意,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板书)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2、通过汇报,经过筛选,疑难问题大致是:(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2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3)、读着课文,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3、学生在课本和预习本上尽情发挥。

越全越好。

即使学生不说出自己的体会,但能在预习本及课本上写出来也是很好的,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

4、、教师对预习课加以简单归纳和总结,结束本课教学,期待展示课中学生的风采。

附板书:两位母亲”,感受敬慕教学反思:同学们通过学习感受到了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第二课时展示课一、教学目标:1、交流预习收获。

2、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3、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4、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积累语言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简单回顾,导入新课师生共同对上一节课自学情况进行简单归纳与总结,导入新课。

二、预习成果展示生问1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生问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生问3:“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生问4:“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生问5: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小组或班级交流后得到的体会•生体会1: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生体会2: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生体会3: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生体会4: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非常关爱孩子、思念孩子的。

生体会5:我以后一定要热爱祖国,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不让他们生气,在为我操心。

三、集体质疑解决环节。

(时间不要太长。

)意图:可能有一部分同学的疑问没有得到解决,这会趁热打铁,让他们自由交流讨论解决。

不存在问题过于简单而不好意思举手的现象,经过试行,效果很好。

四、布置作业(为提升课做准备)课件出示:捶背等等,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及父母的表现。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每人做一件孝敬父母的小事,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行,比如做饭、洗衣服、帮爸爸和妈妈。

要想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亲身经历是不可能的,这个小提议同学都很感兴趣,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感恩教育。

附板书:6怀念母亲“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教学反思: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

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我让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自己读句子,谈感受,并链接《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在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弓I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第三课时反馈、提升课一、教学目标:1、对展示课中重、难点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归纳和完善并做到反馈检测。

2、对摘抄令自己有启发的句子适当谈体会和领悟。

3、对拓展材料加以分析。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反馈检测1、师:通过学习课文以及交流,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真正走进了老人的心田。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2、生再练习:(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3、设计想象说话:女口,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女口,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4、片段感悟: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一一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一一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

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

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

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意图:这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单靠课文内容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如再增加一些作者的资料,学生知道的多了,了解的深了、全面了,蕴含其中的情感会自然流露。

二、拓展阅读,随文练笔(学习提升)(一)、读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二)、读一首诗,争取入情入境。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三)、《怀念母亲》“索隐”案头摆放了几本季老的散文集,其中一本的封面上,慈眉善目的季老坐在桌前微笑着。

这微笑总是让我想起几天前的拜访。

那个下午,季老也是这样坐在桌前,几缕斜阳洒在老人的肩头、桌上,老人轻轻打着手势娓娓而谈。

其实,我们并不忍心问过多需要动脑筋的问题,老人毕竟已届耄耋之年,而且正在医院修养。

而难得的是,老人听力甚佳,思路清晰,说着话常有笑意漾在眉梢嘴角,谈话兴致也很好。

我们的谈话内容离不开教材与教学,也谈到了季老新近入选教材的文章。

季老的《怀念母亲》一文被选入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翻阅着教材,季老说教材编写者对入选文章进行修改是必要的。

就《怀念母亲》,他只说了几句话,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

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

《留德十年》从1934年,青年季羡林大学毕业期待赴德留学终于成行写起,一直写到1946年归国返乡为止。

数十篇文章,洋洋十数万言,写尽了十一年羁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

《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体,各自独立;连在一起则以时间为序,整体呈现了先生十多年的经历。

在这些文章中,《怀念母亲》显得有些特别,它没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比较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