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技术漫谈论文

遥感技术漫谈论文

遥感技术漫谈论文—遥感的发展,现状及前沿综述姓名:***班级:艺术设计0902班学号:U*********指导老师:***论遥感的发展,现状及前沿综述选修遥感技术漫谈的原因起初是由于遥感技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空间信息科学,而它的应用范围触及到了很多行业,特别是在资源勘测,环境管理,全球变化,动态监测,甚至在我们所触及到的专业遥感技术也有其应用比如说遥感在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这使我对这种随着时代发展获得越来越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产生了好奇.学了这门课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对遥感技术的发展,应用等方面有了进一步了解。

由此我写了这篇关于遥感技术发展现状的论文。

触及遥感这个话题,首先要解释的就是什么是遥感?遥感的英文是“remote sensing”,意即“遥远的感知”,在日本叫“远隔探知”或“远隔探查”。

其科学含义一般理解为:在遥远的地方,感测目标物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不与目标物接触,凭借其发出来的某些信息识别目标。

所以有人将遥感技术作为一项侦察技术。

根据遥感的这一概念,人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遥感本领。

比如说:人的眼睛在识别物体的过程就是一种遥感的过程,它是靠物体的一些信很多有息比如说:色调,亮度,外在特征等,借此来了解物体的属性,与此类似的还有能发出超声波的蝙蝠,它们能在接收到的回波里判断障碍物的距离,方位和其他相关的信息,遥感在国内国外有很多不同的定义,目前比较一致的定义是: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受,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释,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遥感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它的形成是与传感技术,宇航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相联系,与军事,环境勘测,资源开发利用和全球化的需要相适应。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普通照相机和飞机的基础上,一些新的信息勘测系统相继出现。

人类观测电磁辐射的能力从可见光扩展到了紫外,红外,微波等,对目标物信息的收集方式从摄影到非摄影;资料由像片到数据;平台由汽车,飞机发展到卫星,火箭;应用研究从军事,测绘领域扩展到了农,林,水,气象,地质,地理,环境和工程等部门。

这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术语,以便概括这种信息探测系统及其过程。

1960年美国学者伊林L.布鲁伊特提出“遥感“这一科学术语,1962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召开的《国际环境科学遥感讨论会》上,这一名词被正式通过,从此就标志着遥感这门新学科的形成。

在遥感一词出现以前,就已产生了遥感技术。

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常规航空摄影阶段,航空遥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

常规航空摄影阶段:这段时期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根据遥感的概念,1826年摄影技术的发明就标志着遥感技术的诞生。

但在1839年以前主要是进行地面摄影。

1858年法国人G.F.图纳乔用系留气球摄取了巴黎“鸟瞰“像片,1859年J.W.布莱克乘气球在空中拍摄了波士顿的像片。

此时所用的平台为气球,风筝,鸽子等,影响质量较差。

1903年W.莱特和O.莱特发明了飞机,为航空摄影创造了条件,1903年4月24日意大利人威尔伯莱特驾驶的飞机拍摄了第一张航空像片,1913年根据摄影像片制作了地形图并研制出了立体制图仪,1915年开始生产航摄相机。

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摄影测量仪器相继出现,如蔡斯的精密立体测图仪,多倍仪,1924年产生彩色胶片,航空摄影正式问世。

初期,航空摄影主要用于摄影测量和军事,后来资料应用逐渐向民用部门发展,像片判读技术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30年代起,航空像片除用于军事外,被广泛应用于地学领域中,以认识地理环境和编制各种专题地图。

1930年美国开始进行全国航测,编制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和为农业服务的大比例尺专题地图。

其后,西欧,苏联等也开始了全国性的航测,与此相应的航测理论和技术有了迅述发展。

1931年出现了感红外的航摄胶片,首次获得了目标物的不可见信息,1937年进行了首次彩色航摄,生产出假彩色红外胶片,并探索进行光谱和紫外航空摄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应用雷达和红外探测技术,到了20世纪50年代,非摄影成像的扫描技术和侧视雷达技术开始产生并应用,打破了用胶片所能响应的波段范围限制,使遥感技术发展到了航空遥感阶段。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培养专业人员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1941年A.J.厄德莱的《航空像片:应用与判读》,J.W.巴格莱的《航空摄影与航空测量等著作的出版》;美国于1949年在大学中开始开设航摄和像片判读课程,1949年国际地理学会设立了航片应用委员会,1945年美国就创刊出版了《摄影测量工程学》杂志,1975年改名为《摄影测量工程和遥感》。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遥感平台从飞机发展到了卫星和飞船。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从“云雨“,”泰罗斯“等气象卫星和双子星座,阿波罗飞船上,拍摄了地面像片。

后来发射了陆地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等。

同时,在传感器方面,继红外片后,多光谱相机,多波段扫描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电视摄像机等新型传感器陆续问世,使得遥感技术由航空遥感发展到了航天遥感阶段。

在获得遥感资料的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遥感资料的分辨率和精度不断提高,遥感图像的分析解译与资料处理技术也取得了飞跃的进步,遥感理论的研究获得了重大成就,培养遥感专业人才的工作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资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

遥感技术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我国在极少数城市进行过航空摄影,系统的遥感技术发展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主要是引进常规航空摄影技术,进行了大面积航空摄影,并开始航测成图和航空像片的综合利用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的勘测,到了60年代航空摄影与航空像片的应用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开始引进和研究现代遥感技术,一方面是从国外购进一批陆地卫星影像,和少数仪器设备,开展图像的解译应用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我国自己的遥感研究工作,多次发射和回收地球卫星,开展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航空遥感试验和地物波谱测试工作,研制成功了多光谱相机,多光谱扫描仪,红外扫描仪,微波辐射计,激光测高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彩色合成仪和密度分割仪,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也研制成功;建立了地面接收站,发射了一系列对地观测卫星。

在遥感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一些应用部门陆续成立了遥感研究,教育机构,从事理论研究和应用工作,设置了专门培养遥感技术人才的遥感专业和学科,许多专业开设了遥感课程,国家成立了空间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遥感中心,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的遥感工作,积极开展与国外的技术与人才交流。

1998年特大洪水时,遥感照片成了水情分析、预测和应对的重要依据,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洪灾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国家在制定“西气东输”等西部大开发的具体政策时,也都以遥感所西部矿产、发展容量等探测数据为参考依据。

美国国际遥感研究报告提出,“在未来10年遥感工业强壮发展”。

从遥感影像的普及性看主要的发展方向:1、携带传感器的微小卫星发射与普及。

为协调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这对矛盾,小卫星群计划将成为现代遥感的另一发展趋势,例如,可用6颗小卫星在2-3天内完成一次对地重复观测,可获得高于1m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

除此之外,机载和车载遥感平台,以及超低空无人机载平台等多平台的遥感技术与卫星遥感相结合,将使遥感应用呈现出一派五彩缤纷的景象。

2、地面高分辨率传感器的使用商业化的高分辨率卫星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已有亚米级的传感器在运行。

未来几年内,将有更多的亚米级的传感器上天,满足1比5000甚至1比2000的制图要求。

如美国的OrbView-5、韩国的KOMPSAT-2等3、高光谱/超光谱遥感影像的解译。

高光谱数据能以足够的光谱分辨率区分出那些具有诊断性光谱特征的地表物质,而这是传统宽波段遥感数据所不能探测的,使得成像光谱仪的波谱分辨率得到不断提高。

从几十到上百个波段,光谱分辨率也向更小的数量级发展。

从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和应用水平上看,主要发展方向:1、多源遥感数据源的应用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遥感数据源的极大丰富,每天都有数量庞大的不同分辨率的遥感信息,从各种传感器上接收下来。

这些数据包括了光学、高光谱和雷达影像数据。

2、定量化:空间位置定量化和空间地物识别定量化,遥感信息定量化,建立地球系统科学信息系统,实现全球观测海量数据的定量管理、分析与预测、模拟是遥感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遥感技术的发展,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但是仅靠目视解译和常规的计算机数据统计方法来分析遥感数据,精度总提不高,应用效率相对低,寻找应用的新突破口也非常困难。

尤其对多时相、多遥感器、多平台、多光谱波段遥感数据的复合研究中,问题更为突出。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遥感器在数据获取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譬如,仪器老化、大气影响、双向反射、地形因素及几何配准等,使其获取的遥感信息中带有一定的非目标地物的成像信息,再加上地面同一地物在不同时间内辐射亮度随太阳高度角变化而变化,获得的数据预处理精度达不到定量分析的高度,致使遥感数据定量分析专题应用模型得不到高质量的数据作输入参数而无法推广。

GIS的实现和发展及全球变化研究更需要遥感信息的定量化,遥感信息定量化研究在当前遥感发展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因而是当前遥感发展的前沿。

3、信息的智能化提取。

影像识别和影像知识挖掘的智能化是遥感数据自动处理研究的重大突破:遥感数据处理工具不仅可以自动进行各种定标处理,而且可以自动或半自动提取道路,建筑物等人工建筑。

目前的商业化遥感处理软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如ERDAS的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模块Feature Analyst、ENVI的流程化图像特征提取模块——FX和德国的易康等。

4、遥感应用的网络化Internet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它已演变成为一种经济方式--网络经济。

人们的生活也已离不开Internet。

大量的应用正由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向浏览器/服务器方式转移。

Google Earth的出现,使遥感数据的表达和共享产生了一个新的模式。

三:遥感的应用,遥感技术自本世纪60年代初兴起并迅速得到发展以来,遥感应用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展。

遥感应用从其内容上可概括为资源调查与应用、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规划,及全球宏观研究四大领域。

一、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遥感在资源调查中可发挥很大的作用,特别在自然资源调查中,近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可观的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