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学。
中华文化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包含的若干基本元素可用天人之学、道法自然、自强不息、以民为本、居安思危、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等12个核心理念加以概括。
其中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最高问题。
张岂之教授指出,天人之学产生的基础是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义蕴广远,所谓天人合一,实包含了天定胜人与人定胜天两个观念。
中国的思想,不偏于天定胜人,亦不偏于人定胜天。
中国无宗教,但中国人极富于宗教精神,此为中国文明的特征。
历代圣哲,莫不为继续宏扬此天人合一之道而努力。
以中国与西方比较,中国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合;而西方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分。
故中国哲学,以人生观察宇宙,使人与天合而为一。
中西治学方法之不同,其所成思想体系亦迥异。
吾人确信,在古今各民族,最能了解人与天地宇宙之关系,因而企求保持天人和谐者,为中华民族。
这种以人为重点的天人之学,可以称为人文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