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药和肌松监测课件
1934年,伦敦大学药学院Dale和Bacq 揭示箭毒奥秘: 箭毒阻断运动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导致肌肉麻痹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肌松药的合成与应用
1948年,合成琥珀胆碱 1952年,Foldes 将琥珀胆碱应用于临床麻醉 1947年,合成了加拉碘铵(gallamine)
1. Abdulatif M J Clin Anesth. 1996 Aug;8(5):376-81 2. Naguib M Can J Anaesth. 1994 Oct;41(10):902-7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术中肌松维持
? 中时效肌松药(维库溴铵、阿曲库铵)最常用;
其他肌松药的合成与应用
外科手术谱的变化,心血管手术的普及对肌松药的要求 1980年,维库溴铵(vecuronium) 和哌库溴铵(pipecuronium) 1982年,阿曲库铵(artacurium) 独特的Hofmann 降解 1988年研制出米库氯铵(mivacurium),1992 年用于临床 1989年研制出罗库溴铵(rocuronium),1994 年用于临床 1991年,杜什溴铵(doxacurium) 1994年研制出顺式阿曲库铵 (cisatracurium),1996 年用于临床 1999年,瑞库溴铵(rapacuronium), 2001 年停用
清除半衰期
(min)
正常 肾衰
132
750*
300
684*
84
132
97
475*
137
263*
99
221*
117
149
71
97
21
24
30
34.2
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缩短肌松药起效时间 1,2
? 增加药物剂量 ? 小剂量预注法 ? 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肌松药
随后半合成的二甲筒箭毒碱 (dimethytubocurarine) 因为明显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停止临床麻醉应用 1967年,Baird 和Reid 首次将潘库溴铵(pancuronium) 用于临床 肌松作用强,无神经节阻滞,无组胺释放 代替箭毒在临床麻醉中广泛使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甾类肌松药长时间应用有蓄积作用,起因于代谢 产物的活性作用;
? 苄异喹晽类肌松药 长时间应用无蓄积反应。 (Hoffman 消除和酶解)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联合使用肌松药1
? 联合使用肌松药的原则:非去极化肌 松药之间联合应用,先使用长效肌松 药,后使用短效肌松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箭毒的发现:两个有趣的实验
1811年,英国Bancroft 和 Brodie 驴和风箱实验:箭毒引起动物死亡是使呼吸停止 1857年,法国生理学家Bernard 青蛙实验:箭毒不影响感觉神经系统,不直接作用于肌肉 箭毒的可怕结果:
清除
肾脏
肝脏
<2%
无
<5%
无
20%
未知
40~50% < 10% 10~40% 16%
50~60% >70%
无
正常与肾衰患者肌松药药代学参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肌松药
三碘季酚铵 双甲基筒箭毒 筒箭毒碱 潘库溴铵 哌库溴铵 杜什溴铵 维库溴铵 罗库溴铵 阿曲库铵 顺式阿曲库铵 米库氯铵
血浆清除率
(ml/kg/min)
正常 肾衰
1.2
0.24*
1.2
0.4*
2.4
1.5
74
20*
2.4
1.6*
2.7
1.2*
3.2
2.6
2.9
2.9
6.1
6.7
293
254
3.8
2.4*
分布容积 (ml/kg) 正常 肾衰 240 280 472 353 250 250 148 236* 309 442* 220 270 510 471 207 264 182 224 4520 4650 227 244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肌松药的代谢和清除途径
肌松药
时效
琥珀胆碱
超短
米库氯铵
短
Rapacuronium 短
(ORG9487)
维库溴铵
中
罗库溴铵
中
阿曲库铵
中
顺式阿曲库铵 中
代谢
血浆胆碱酯酶 血浆胆碱酯酶 3-OH衍生物 (ORG9488) 肝脏(30~40%) 主要经肝脏 霍夫曼及酯水解 霍夫曼及酯水解
肌松药的分类
? 阻滞性质: ? 作用时效:
? 化学结构:
去极化, 非去极化 超短时效, 短时效 中时效, 长时效 琥珀胆碱 甾类 苄异喹啉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作用时效
? 起效时间:给药至产生最大肌松之间的时间 ? 临床时效 : 给药至肌颤搐 T1恢复25%之间的时间 ? 总时效:给药至肌颤搐 T1恢复95%之间的时间 ? 恢复指数 : T1从基础值的 25%恢复到75%的时间
中毒者神志清醒而不能运动,一个不动的身躯静静地 死去,而牺牲者始终具有意识,情感和智力一直存在,死 亡者经历了最可怕和最悲烈的过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箭毒的发现
Bernard 的错误结论: 箭毒作用部位是脊髓或脊髓的运动神经根 学生Vulpian 提出箭毒作用于神经肌肉结合部运动终板
? 非去极化肌松药复合使用的临床意义:
1. 协同作用,使肌松药作用明显增加,减少肌松药用量; 2. 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组胺释放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加快药物起效时间; 4. 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因有些肌松药合用,可降低用药量。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肌松作用的机制
非去极化肌松药:
? 竞争性阻滞
去极化肌松药:
? 终板膜的持续去极化; ? 临近终板膜的肌纤维膜上的钠通道由最初的开放转为失活;
? 其余肌纤维膜的钠通道关闭,处于静止状态。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