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民政工作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ivil Administration Work教学形式:课堂讲授 + 学生自学使用教材:《民政理论与实务培训教材》.民政部人事教育司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2006 年6月第1版.教学参考书:1.《新编民政概论》.李少虹.农业出版社出版.1993年.2.《民政工作原理》.金双秋,李少虹.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 年.3.《民政职业道德》江焕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4.《民政管理发展史》杨剑虹,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5.《民政工作导论》陈鸿君,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一、课程性质、任务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
学习本课程者需要对“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工作概论”、“社会政策”等知识点有相当了解。
2.课程任务该课程包括婚姻登记管理、收养登记管理、社团登记管理、民办非企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优抚、退伍安置、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行政区划、社会福利事业、社会福利生产等基础运用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与掌握民政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认识民政、从事民政工作的基本才能,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热爱民政钻研民政的兴趣,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把握民政工作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福利社会化、老龄工作、帮困救助、福利企业、双拥优抚、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服务、民政工作的最新理论前沿与未来发展等有关议题,从而理解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开拓整合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的技术。
三、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约6学时)基本要求:正确地理解民政的含义,掌握民政的由来和发展,了解民政的对象、任务。
重点和难点:1.民政的基本概念;2.民政的历史渊源;3. 民政工作的对象和任务的可变性;4.两种社会机制的作用与民政的关系;5.民政工作社会化与中国的国情。
基本内容:一、民政的概念二、民政的由来与发展(一)民政事务的起源(二)民政概念的历史演变三、民政工作对象与任务(一)民政工作的对象(二)民政工作的任务(三)民政工作对象、任务的可变性四、民政工作的社会稳定机制作用(一)社会发展的两种机制(二)民政工作的社会稳定机制作用五、民政工作的社会化(一)民政工作社会化的涵义(二)民政工作社会化与国情(三)民政工作社会化的发展第二章婚姻登记管理(约6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教材所讲述的结婚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程序和离婚登记程序,培养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1.婚姻登记的无效和撤销;2.婚姻登记的审查和登记;3.涉外、涉华、涉港、涉澳和涉台婚姻登记的审查和登记;4.违法婚姻的成因和治理的办法。
基本内容:一、婚姻管理概述(一)婚姻管理的涵义(二)婚姻登记管理法规(三)婚姻登记机关(四)婚姻登记的无效和撤销二、婚姻管理的任务和职责三、婚姻登记管理(一)结婚登记(二)复婚登记(三)离婚登记四、涉外婚姻管理(一)涉外结婚(二)涉外离婚五、涉华侨和涉港、澳、台同胞婚姻管理(一)婚姻管理机关(二)结婚登记程序(三)离婚登记六、违法婚姻的管理(一)违法婚姻的概念及现状(二)违法婚姻的成因(三)治理违法婚姻的对策第三章收养登记管理(约3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教材所讲述的收养登记的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办理收养登记手续的程序,培养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1.我国公民收养登记的条件和程序;2.涉外公民收养登记的条件和程序。
基本内容:一、收养登记管理概述(一)收养的概念(二)收养的法律特征(三)收养的基本类型(四)收养的原则二、中国公民的收养登记(一)收养登记机关(二)收养人与送养人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三)收养登记机关的审查(四)收养关系的解除三、外国公民在华办理收养登记(一)外国公民在华收养子女的法律依据(二)收养人与送养人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三)外国公民在华收养子女的登记程序四、华侨及香港、澳门、台湾的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一)收养登记机关的选择(二)华侨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三)香港居民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四)澳门居民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五)台湾居民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第四章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约3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加深对课程所讲述的社团的筹备登记、成立登记知识的理解,掌握社团登记救灾的原则和条件以及程序的制定。
重点和难点:1.社团筹备登记的条件;2.社团的成立登记的条件和程序措施。
基本内容:一、社团登记管理工作概述(一)社团组织的涵义(二)社团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区别(三)民间组织的特点二、社会团体筹备登记(一)社团登记的时限(二)社团登记的条件(三)社团登记的程序三、社团的成立登记(一)社团登记的时限(二)社团登记的条件(三)社团登记的程序四、社团的变更登记与注销登记(一)社团的变更登记(二)社团的注销登记第五章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约3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加深对课程所讲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的条件、登记程序,明确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以及日常管理的要求。
重点和难点:1.民非组织的成立登记的条件和程序;2.民非组织的注销登记的条件和程序教学过程。
基本内容:一、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概述(一)民非组织管理的意义(二)民非组织管理机关的职能二、民非组织成立登记(一)民非组织成立登记的条件(二)民非组织成立登记程序三、民非组织的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一)民非组织变更登记(二)民非组织的注销登记四、民间组织活动的管理(一)管理部门的职责(二)日常管理五、监督和年度检查第六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约3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加深对课程所讲述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界定、低保救助线的测定、救助资金的管理知识的理解,初步掌握开展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
重点和难点:1.设施低保的基本原则;2.城市低保的基本做法。
基本内容:一、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一)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二)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环(三)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内涵三、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政府保障的原则(二)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三)社会化的原则(四)法制化的原则(五)平稳过渡的原则四、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做法(一)深入调查(二)完善操作程序(三)建立配套制度(四)开展社会互助五、建立新型的城市社会救济管理体制(一)明确中央、地方的职责(二)城市社会救济管理的内容第七章优抚(约6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对课程所讲述的优抚对象的界定、优待和抚恤的条件以及标准,初步掌握优抚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方针、政策。
重点和难点:1.革命烈士界定的条件和范围;2.死亡抚恤对象界定的区别;3.伤残抚恤对象界定的区别。
基本内容:一、优抚工作概述(一)优抚的对象及主要内容(二)优抚工作的方针(三)优抚安置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二、革命烈士褒扬(一)烈士褒扬的意义(二)烈士褒扬工作的主要内容三、死亡抚恤工作(一)死亡抚恤的对象和范围(二)抚恤金标准四、伤残抚恤(一)伤残抚恤的对象(二)评残的范围(三)评定伤残等级的原则(四)伤残抚恤金的标准五、优抚工作的现状与改革(一)近年优抚工作的主要成绩(二)优抚工作面临的问题与矛盾(三)优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第八章退伍安置(约6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对课程所讲述的安置对象的界定、类型和安置的条件以及政策,初步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退伍安置改革的措施和对策。
重点和难点:1.退伍安置的基本概念;2.农村籍退伍兵退伍安置的基本做法;3.城镇籍退伍兵退伍安置的基本做法;4.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安置的基本政策。
基本内容:一、安置工作概述(一)军人退出现役安置工作的由来与发展(二)安置工作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一)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的任务(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的内容(三)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开发三、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安置(一)军队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建立(二)军队离退休干部的住房建设(三)军队离退休干部的住房制度改革第九章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约6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对课程所讲述的基层政权的基本概念、民政部门的任务和职责,熟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的内容和民政部门的职责,初步掌握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的基本知识。
重点和难点:1.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改革;2.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改革;3.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自治权;4.农村村民委员会组织城市的自治权。
基本内容一、基层政权建设概述(一)什么是基层政权(二)基层政权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我国基层政权的主要职能二、城市基层政权建设(一)城市基层政权的设置(二)城市基层政权建设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三)城市基层政权体制改革的现状三、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一)农村基层政权的设置(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四、民政部门的职责(一)民政部门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的主要职责(二)民政部门做好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思路五、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一)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及其特点(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三)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任务(四)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六、农村村民委员会组织建设(一)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二)村民委员会的任务(三)村民委员会的作用第十章城市社区建设(约6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对课程所讲述的社区建设的内容、基本做法和社区服务的知识,熟悉民政部门的职责和开展社区建设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1.社区区域的界定;2.社区建设的内容;3.社区建设的基本做法。
基本内容:一、社区建设概述(一)社区建设的提出(二)社区建设的区域界定(三)开展社区建设的意义二、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一)社区服务(二)社区环境(三)社区文化(四)社区卫生(五)社区治安三、社区建设的基本做法(一)要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二)要明确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三)要坚持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四)要因地制宜确定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四、社区服务(一)社区服务概述(二)社区服务的特点(三)开展社区服务的原则(四)现阶段社区服务的基本任务第十一章社会福利事业(约3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对课程所讲述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儿童社会福利、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内容、基本政策,熟悉民政部门的职责和开展社会福利的方法,初步掌握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