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2)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2)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2)(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20分)一、知识运用(12分)1.下面各个词语的书写以及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A.庇(bì)护坠(duò)落彷(páng)徨油光可鉴(jiàn)B.汲(jí)取愤懑(mèn)荣膺(yīng)忍俊不禁(jīn)C.伎(jì)俩吞噬(shì)招徕(lái)相辅相承(chěng)D.隔阂(hé)亵渎(dú)归咎(jiù)气冲斗牛(dòu)2.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2分)A.我们要以教育局提出的“打造平安校园”为目标,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C.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D.中医学认为:草莓性凉,味酸,无毒,具有润肺生津、清热凉血、健脾解酒等功效°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件事我们一定鼎力相助°B.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难言之隐的苦衷°C.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D.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4.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2分)①踏浪亭地处崖边,进入亭中,峡谷美景一览无余°②离石马上方不远处,有一座玲珑的观景亭,唤为踏浪亭°③在这深山之中,赏石浪,观石马,确实别有一番风情°④此区域奇石众多,其中多有形似浪花者,猜想此亭因此而命名°A.①③④②B.②④①③C.②④③①D.④①②③5.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为迎接“大家唱,大家跳”活动,学校领导研究并听取了各班开展活动的意见°(语序不当,“研究”和“听取”调换)B.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两面与一面不呼应,去掉“是否”)C.通过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飞速发展中的中国°(缺主语,删掉“使”)D.昨天下午,我等了她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6.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茫茫的草原上,嫩绿的小草编织出色彩斑斓的毯子,一直铺展到天边°B.知识如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C.姑娘从泉边汲水回来了,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乐盛开在她的眼睛和眉毛上°D.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二、文化积累(10分)7.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1)春潮带雨晚来急,°(韦应物《滁州西涧》)(2),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3)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孟子《鱼我所欲也》)(5)化用杜甫诗的集句联“侧身天地更怀君,独立苍茫自忧民”(浮梁古县衙三堂楹联)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8.名著导读°(4分)【甲】李逵顿时须发竖起,将手中朴刀一挺,一刀一个就结果了两只小大虫°这时那母大虫从外回来,见此情形,张牙舞爪向李逵扑来°李逵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退不够五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乙】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1)甲段打虎的李逵人称“”,他打虎的原因是°乙段中武松打虎的地点在°这两段文字均节选自《》°(2分)(2)请你结合书中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二人的性格特点°(2分)李逵:武松:三、阅读理解(32分)(一)散文阅读°(13分)倾听花开的声音风信子凌晨,我静坐在盛开的红花石蒜旁°夜里花开的呢喃细语,浸润着我心田°这株盛开在北京的故乡的花儿,让我想起故乡与亲人°那时,每年春天,学校都要求每个学生挖几公斤中药交到班里°我和村里的伙伴每到星期天都会背上背篓,拿上锄头,带着干粮,赶到离家很远的巴山上挖药°红花石蒜就是我在一次挖药休息时,顺手挖来的“草”°回家后,我把它种在家门口,母亲看见了,说这草叫老鸦蒜°种上后,母亲比我更经心,时常浇水°然而,刚入初夏不久,这草叶子就逐渐发黄,直至全部枯死°那年深秋,母亲发现种过老鸦蒜的地方,冒出了一点绿芽°母亲说老鸦蒜又活了°小芽冒出地面后,母亲每次看到土干了就浇点水°几天之后,冒出的绿芽更多了°渐渐地,先冒出来的芽开始散成叶片°看着奇迹般复活的老鸦蒜,我们全家人都很惊喜°不久,一丛葱绿的老鸦蒜又摇曳在门口°进入冬季,其他草都枯萎了,唯有那葱绿的老鸦蒜,旺旺地生长着,直到春天°第二年初夏,它的叶子又逐渐变黄,枯萎°这次,我猜想:这草又要换叶子了°老鸦蒜种在门口的前三年里,都只换叶子,始终没有开花°第四年的初秋,一天我放学刚进家门,母亲就高兴地说:“老鸦蒜要开花了!”种老鸦蒜的地方确实冒出了一个花蕾,后来几天,又有更多的陆续冒出地面°第一个冒出的花蕾长得最快,一周左右就一尺多高了°花儿开了,那花朵像一种菊花的样子,红艳艳的,非常好看°以后每年秋季,老鸦蒜都艳艳地开放在家门口,迎接家人早出晚归°此后,我离开故乡20多年,只春节回老家小住几天°老鸦蒜往往只剩叶子葱绿°今年,从老家汉中回京时,我特地带了几株老鸦蒜,把它种在花盆里°初夏后,天气渐渐热了,老鸦蒜的叶子又一天一天枯黄了°大妹来京说,这是倒苗,过段时间就又发芽了°农历七夕那天,我给其他几盆花浇水时,突然看见种老鸦蒜的那个盆里冒出了绿色芽尖°随后,这株绿芽逐渐长高,顶出花蕾°这期间,我每天下班进门第一件事,就是看花蕾的变化°渐渐地,花蕾散开越来越大,分出七个小花枝,其中一枝即将散开,色泽已经明显红艳°据说,老鸦蒜学名石蒜,花有红、白、黄等色,开红花者叫红花石蒜°出差在外,我生怕错过花朵盛开,每天都打电话给妻子询问情况°回京时,半夜进了家门,我放下行李就去看花°花头上六枝已结,最后一枝即将散开°看着儿时采的花,30多年后第一次开放在北京的家里,心里异常高兴°夜里躺下睡觉,觉得最后这一枝花,可能今晚就会全部开放°于是后半夜凌晨一点半,静静地坐在红花石蒜旁,看着花一点一点地舒展着花瓣,细细倾听花开的声音,一股生活的香甜顿涌心底°(选自《人民日报》)9.本文回忆了作者在故乡生活的一段往事,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10.联系选文内容,品析标题的妙处°(3分)11.本文写作以小见大,思路清晰,情感真挚°请概括其行文线索和思想感情°(3分)12.第五段写道:“今年,从老家汉中回京时,我特地带了几株老鸦蒜,把它种在花盆里°”作者为什么要“特地”带几株老鸦蒜回京种在花盆里?(2分)13.文中写到了老鸦蒜哪些生长习性?作者为什么要两次详写观察老鸦蒜(红花石蒜)开花的过程?(3分)(二)议论文阅读°(11分)走进学习的春天里张保振正是春光烂漫时°看春雨滋润大地,看万物蓬勃生长,看百花争奇斗艳,其中的汲取与滋养,积累与绽放,不正好比学习对于我们的价值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欲进学习之门,必须学会思考,而思考首先就是对学习本身的思考°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事事有知识°即便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你咋着”,照样也是一种学习°可以说,人若不学习,不仅遇事则懵,碰难难进,而且如鱼缺水,难以存活°毕竟,时代发展太快了°不学习,即便口利,言之难爽;即便眼尖,见之若无;即便耳灵,闻之如聋°唯有处处留心,事事学习,方可口言善、眼见远、耳闻言,与时代同步,与环境友善°学习的这种生活,在身边,在言谈,在民间°而身边无沿,言谈无边,民间无限°因而,只要让学习走入生活,使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就能天天洞达乐观,年年春色近人°学习也是成长°成长有生理、心理之分°生理的成长,先天注定,过了一年长一岁,越过越衰老;心理的成长,后天学定,越学神越爽,越过越年轻°生理的成长,在身体;心理的成长,在精神°身体有极限,精神无封顶°一个人,只要常学习,会学习,就会如入芝兰之室,身香而不闻其香,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书香味、书卷气°这种书香味、书卷气,因诗书在腹、志向在胸,视,可通万里;思,会接千载;气,不言自华;品,日见其高°即便是浮躁声声催人急,照样会从容淡定不随众;哪怕是浮飘风高卷瓦走,照样会我自巍然如泰山,更不会因一字之得而自夸、一事之见而自鸣、一时之光而自醉°学习的这种成长,在精神,在品位,在文明°而精神无边,品位无顶,文明无涯°因而,学习从来只有“入学”时,没有“毕业”时°唯有活到老,学到老,方是人间正道°学习更是创造°创造,总是在前人或同代人的成果上进行的°要创造,就离不开向前人或同代人学习°这就叫:欲当先生,先当学生;要想超刘翔,先要学刘翔°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是创造,并且是创造链条上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说到底,就是“知彼”°唯有“知彼”,才有可能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才有可能站在前人或同代人的肩膀上,高起点思考问题、高起点开拓奋进,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孙子·谋攻》中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知彼”,就是学为第一°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能“百战不殆”,只有“知彼知己”°否则,“不知彼而知己”,很可能只是“一胜一负”°做事要先学习,再创造°学习是创造的内在要求°学习的这种创造,在知彼,在知向,在知力°而“知”,不仅是知道了、晓得了,更是对一种道理或规律的认识,是知其所以然°实践告诉我们,一旦对事物知其所以然,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创造也会分外给力,走进“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的春天里,也就不远了°(选自中国经济网)14.本文论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3分)15.第三段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各起什么作用?(3分)16.为什么说“学习更是创造”?(请摘引文中原句回答)(2分)17.联系标题和首尾段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3分)(三)文言文阅读°(8分)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惠子相梁()(2)或谓惠子曰()19.翻译文中的画线句°(2分)20.本文比喻巧妙贴切°请你说说“鹓雏”和“鸱”分别比喻什么°(2分)21.庄子对惠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2分)四、审美体验(8分)22.现代诗欣赏°(4分)柳笛声声遆哲锋奏响在绿的浪涛里吹得风筝爬高瞭望杨絮轻飏起舞艳羡的榆钱挣脱枝头和着燕子的呢喃零落成泥(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26日)(1)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分)(2)请赏析这首诗歌的精妙之处°(2分)23.古诗欣赏°(4分)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1)请把词的上阕所展现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2分)(2)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请结合全词对其进行简要赏析°(2分)五、语文实践(8分)24.综合性学习°(8分)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回答问题°材料一:一项对首都部分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显示,不及格的学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测试结果不容乐观,人们不得不质疑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确认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占80.8%,认为汉语应用能力不存在危机的占19.2%°材料二:近年来,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数量快速增加,已有4000多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6万,是6年前的8倍°高校选修汉语的学生人数稳步上升,奥巴马总统关于未来4年内10万美国学生留学中国的倡议正在组织落实°材料三:中国权威机构2011年7月26日宣布推出“汉语能力测试”,旨在遏止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的现象,从而复兴传承数千年的母语文化°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现象,还有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1)给材料一、二各加一个10字以内的中心句°(2分)(2)从材料一、二中任选一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体验,分析概括其主要原因°(3分)(材料)(3)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请为改变中国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现状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3分)六、创意表达(50分)25.任选一题作文°篇幅不少于600字°(50分)(1)半命题作文:忘不了你的提示:先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例如“微笑”“鼓励”“歌声”……),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有传神细节和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或散文°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2)话题作文:《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清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他从不在人前提及此好,赴外地巡视更是三缄其口,不吐露丝毫心迹°一次,有位下属献给他一本名贵碑帖,冯原封不动退回°有人劝他打开看看无妨,冯志圻说:“这种古物乃稀世珍宝,我一旦打开,就可能爱不释手;不打开,还可想象它是赝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我相信这是冯志圻的肺腑之言,因为绝大多数人抵御诱惑的能力常常是有限的,是很脆弱的,他也不例外°所以他选择了战胜诱惑最有把握的办法——远离诱惑°请以“远离诱惑”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经历见闻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但不得直接以话题为题°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参考答案:一、知识运用(12分,每题2分)1.B2.C3.D4.B5.D6.A二、文化积累(10分)7.(6分,每空1分,有错字不给分)(1)野渡无人舟自横(2)江山代有才人出(3)人迹板桥霜(4)舍生而取义者也(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8.(4分)(1)黑旋风(0.5分)李逵出去找水,老虎叼走了他失明的老母(0.5分)景阳冈(0.5分)水浒传(或:水浒)(0.5分)(2)李逵:鲁莽耿直、暴躁冲动、质朴忠诚(1分);武松:武艺高超、疾恶如仇、行侠仗义(1分)°三、阅读理解(32分)(一)散文(13分)9.(2分)“我”小时候在山上顺手挖回一株老鸦蒜,母亲与“我”精心种养,观察其生长、开花的一段往事°10.(3分)这一标题富有诗意,精练醒目,既概括了主要事件,突出这一事件中的关键细节,也寓含着热爱花草、热爱生活、思乡思亲的真挚情感°11.(3分)行文线索:种花赏花的经历;热爱花草、热爱生活的情感°(2分)思想感情:热爱花草、热爱生活、思乡思亲°(1分)12.(2分)因为作者每年春节回老家只能小住几天,老鸦蒜往往只剩叶子葱绿,看不见它开花,所以“特地”带回几株回京种植,以寄托自己的爱花、思亲之情°13.(3分)生长习性:夏季倒苗(刚入初夏不久,叶子就逐渐发黄,直至全部枯死);秋季开花;春、冬季长着茂盛的叶子°两次详写紧扣题意,突出老鸦蒜开花时的美好情景,充分表达作者爱花、爱生活、思亲、思乡的情感°(二)议论文(11分)14.(3分)学习就是生活、成长与创造°15.(3分)引证法、对比论证法°引用俗语通俗地论述“学习就是生活”的观点;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学习就是生活”这一观点的说服力°16.(2分)创造,总是在前人或同代人的成果上进行的°要创造,就离不开向前人或同代人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是创造,并且是创造链条上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17.(3分)标题巧妙地将走进学习天地享受学习的快乐比喻为走进自然欣赏春天的美景,形象贴切,充满美感;首尾段紧扣标题展开与收束,运用比喻、排比、反问、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抽象的论题(学习的价值)具体化、生动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三)文言文(8分)18.(2分)(1)做宰相(2)有人19.(2分)不是梧桐树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20.(2分)“鹓雏”比喻庄子(或志向高洁的人),“鸱”比喻惠子(或贪求名利之人)°21.(2分)鹓雏的故事里,庄子形象而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同时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四、审美体验(8分)22.(4分)(1)声声柳笛、如浪涛的绿林、爬高的风筝、轻飏起舞的杨絮、飘落的榆钱花、呢喃的燕子°(2)用拟人修辞与视觉形象来描绘柳笛声声的听觉形象,有声有色,美妙无比°23.(4分)(1)示例: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山中下起了小雨,雨中夹杂着阵阵杜鹃的啼鸣°(2)示例: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五、语文实践(8分)24.(8分)(1)材料一:中国学生汉语能力低下°材料二:美国“汉语热”不断升温°(2)示例:(材料一)中国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这也和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关,到中学时语文学科即有被轻视的倾向°(材料二)美国“汉语热”不断升温的主要原因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政府对汉语的关注力度加大,汉语本身的魅力°(有自己的认识,意对即可)(3)示例略°提示:建议要切题合理,最好能够从实际出发,联系自我来谈°六、创意表达(50分)25.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