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犯罪现象
有组织犯罪
一、概念 广义:指是指3人以上以实施一种或多种犯罪为目的而结合起来的,具有一定 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 狭义:指黑社会犯罪。
有组织犯罪不同于2人以上的一般共同犯罪,如结伙犯罪。根据我国的犯罪 状况和法律规定,有组织犯罪应包括: 犯罪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和黑社会组织犯罪。从组织规模、程度和社会危 害性上说,这三者实际上是犯罪组织的初级、中级和高级发展形态。
通过本专题学习,掌握犯罪现象的概念、
特征,构成要素,了解我国犯罪现象 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中外不同国家的犯 罪状况等。
一、概念
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期内 发生的、应受到制裁或处置的严重危害社 会行为的总和。
可见:(一)犯罪现象属于外在物,可以为人的感 观所直接感知。 (二)犯罪现象是有关犯罪与犯罪人的直观、具体、 零散和游离的经验事实,具有丰富、生动、多姿多 态、千差万别的外在形式。 (三)同一犯罪现象可能表征的是不同的犯罪原因, 同一犯罪原因也可能借不同的犯罪现象来显现。
三、依据犯罪行为侵害的法益性质,可分为侵犯公法益 的犯罪和侵犯私法益的犯罪。
四、依据实施犯罪行为的方式,可分为智能犯罪和体能 犯罪。
五、依据实施犯罪的人数,可分为单人犯罪和多人犯罪; 后者又可分为团伙犯罪、集团犯罪与有组织犯罪。
六、依据行为人的身份或自然属性,可分为自然人犯罪 与法人犯罪、青少年犯罪与老年人犯罪等。
1、美国社会暴力犯罪泛滥
2、研究报告:巴西每天有近50名青年死于暴力犯罪
3、我国2007暴力犯罪现状
二、暴力犯罪的危害性
犯罪学研究表明:尽管经济犯罪的危害远大于所有的财产犯 罪和暴力犯罪所造成的危害总和,但在社会公众看来,暴力 犯罪是最令人感到恐惧的犯罪。人们对犯罪的恐惧,主要来 自暴力犯罪。研究表明,由暴力犯罪造成的心理创伤或恐惧, 在肉体创伤痊愈以后还要持续数月,数年乃至终身。
施了暴力的犯罪,还包括未使用暴力但以暴力相威胁的犯罪。 狭义:是指犯罪人实施了暴力侵害行为,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攻击性犯罪。杀人、伤害、强奸和抢劫等通常被认为是暴力 犯罪的典型。
在我国刑法分则中,暴力犯罪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形: 1、法律条文的罪状中明确将暴力方法、手段规定为犯罪构
特征:1、犯罪成员在三人以上。 2、具有一定的组织形态,即犯罪成员以骨干分子或核心成员为依托,
围绕犯罪目的的共同开展活动。
世界著名刑法学者、犯罪学家,国际刑法协会会长M.巴西奥尼先生则将有组织犯 罪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犯罪成员被认为或多或少是以从事犯罪活动作为支撑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伙的; 2、 其首要目的是通过非法手段牟取利益; 3、 都是以威胁和暴力为手段实现其目的,不论是集团内的目的,还是集团外的 目的; 4、 贿赂官方人士和其他人是其伎俩的组成部分; 5、 通过骗税、垄断、掠夺性商业活动,并使用腐败影响来渗透和破坏合法的商 业活动以牟取利益; 6、 通过洗钱来盈利增值; 7、 可能有跨国分支机构或跨国活动,但主要还是在一国范围内活动频繁; 8、 凡是通过威胁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和其他社会利益的方式行动时,该集团的 出现和活动就会消极地对社会造成冲击; 9、 其成员经常地但不是一成不变地在高层单个头目为首的等级结构中被纠集和 组织起来的; 10、下级成员对组织要忠诚,而且要通过严格的纪律包括因失败、背叛、不忠而 死的 方式来加以约束; 11、成员是以测试忠诚、残暴、犯罪技巧为基础挑选的,在兄弟会中秘密行动相 伴左 右; 12、保密是其印记之一。
犯罪黑数
二、根据犯罪现象从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上进行区分,可为: (一)自然犯罪——如强奸、杀人、放火等 (二)法定犯罪——现代型犯罪
正因为如此,自然犯的危害性容易被一般人认识(不借助 法律便可认识),法定犯的危害性则难以被一般人认识 (通常需要借助法律来认识);自然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 易性较小,而法定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大。此外, 法定犯主要是违反行政、经济管理法规的犯罪行为 。
(一)阶级性 (二)法律性 (三)社会性 (四)历史性 (五)时间性 (六)空间性 (七)因果性
(一)犯罪状况:指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量、犯 罪率、犯罪类型、犯罪危害、犯罪时空分布、犯 罪人的构成状况以及罪犯的性别、年龄、职业、 出身、民族、文化程度、气质和价值观等。
(二)犯罪特点:指犯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犯罪 和罪犯的特殊性或共性。
成客观要件之一的暴力犯罪。如第121条劫持航空器罪,257暴 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2、法律条文明确将暴力方法、手段规定 为加重量刑情节之一的。主要有以下罪名:第240条拐卖妇女、 儿童罪,第318条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第321条运送他人 偷越国(边)境罪,第347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二、现状
有组织犯罪是国际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它因其超常规的犯罪能量和对政 治、经济及社会秩序的严重危害,使其成为各国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和刑 事司法的重点。 2007年英国《卫报》发表报道:“有组织犯罪年吞2万亿美元,已经成为全 球未来最大威胁”。
暴力犯罪
一、概念 暴力犯罪有广义的概念与狭义的概念之分。 广义:是指犯罪手段上包含有暴力因素的一切犯罪行为,不仅包括已经实
3、法律条文的罪状中虽未明确将暴力方法、手段规定为犯 罪构成客观要件之一,但罪状中的法律用语事实上指暴力犯 罪的。第104条武装叛乱暴乱罪,第247虐待被监管人罪,第 260条虐待罪,第292条聚众斗殴罪等。 4、法律条文的罪状中既未明确将暴力方法、手段规定为犯 罪构成客观要件之一,又没有法律用语事实上指出暴力是该 种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之一,但实践中通常认为这类犯罪多 以暴力方法实施的。具体罪名如下:第114条放火罪、爆炸罪, 第232条故意杀人罪,第234条故意伤害罪,第238条非法拘 禁罪,第239条绑架罪,第358条强迫卖淫罪等。
(三)犯罪规律:指一定时空条件下,犯罪的升 降、涨落与犯罪变化发展的一般趁势或必然趋向。 即犯罪的流量、流向的一般运动规律。
一、概念 犯罪类型,是依据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对 组成犯罪现象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后所作 的类别划分。
(一)依据犯罪现象的存在形式,可分为: 1、实际的犯罪现象 2、获悉的犯罪现象 3、查明的犯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