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练习两极格局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练习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选择题
1.雅尔塔协定规定:“……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这说明雅尔塔会议()
A.牺牲别国利益,是绥靖政策的继续
B.支持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C.体现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D.美苏争夺中国,但维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解析:材料显示苏联对日作战是建立在严重侵害中国主权基础之上的,所以体现了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

A说法错误,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早已失败;B、D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C
2.二战后初期确立的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美苏两分天下B.美苏战时同盟
C.美苏和平共处D.美苏争夺霸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题干“二战后初期”的时间限制分析各项:雅尔塔体系是战后初期开始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不是战时同盟、和平共处,且两国也还未开始争夺霸权。

答案:A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这个昔日的老牌殖民帝国迅速衰落。

从根本上动摇英国殖民帝国基础的是()
A.战争破坏了英国的经济
B.美国实力的空前膨胀
C.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等广大英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从根本上动摇了英国这一老牌殖民帝国的基础。

答案:C
4.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

下列史实符合的是()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东北三省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解析:二者的相同点是牺牲他国利益以满足大国的条件。

慕尼黑阴谋是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而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是保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这牺牲了中国的利益,故选D。

A项在九一八事变后做出的;B项只是说了慕尼黑阴谋的内容;C项材料并未涉及。

答案:D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民主力量不断壮大,其突出表现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出现这一局面的关键因素是()
A.东欧诸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苏联成为军事政治强国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D.西欧帝国主义列强受到严重削弱
解析:在东欧、苏联、中国三股政治力量中,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倡导者、领导者,其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军事政治强国。

A、C、D为外部因素,排除。

答案:B
6.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B.东欧各国仿效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C.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承认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
解析: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苏联红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地把战争推进到纳粹德国的本土。

欧洲东线的苏联军队已在北起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之1 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
反攻,其前锋已渡过奥得河,距柏林东部只有60公里。

在欧洲西线,美英盟军基本上粉碎了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的最后一次反扑,兵锋直抵莱茵河西岸。

法西斯德国崩溃在即,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

但是,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的形势却让人颇感艰难。

虽然美军及其盟军从1943年5月起,就开始从北、中、南和西南太平洋等方向对日军实行逐岛争夺的反攻作战,并且通过卓有成效的作战正一步步地逼近日本本土。

但在太平洋战场上已处于绝对劣势,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日军,仍和美军逐岛展开争夺,致使战事异常惨烈,双方都在漫长的岛屿争夺战中损失惨重。

而在中国(国民党)大陆及东南亚的大洋上日军仍然占据着大片陆地和众多的岛屿。

——《雅尔塔》
(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你对雅尔塔会议的历史评价。

解析:(1)从“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和“但在太平洋战场上已处于绝对劣势,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日军,仍和美军逐岛展开争夺”可知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二战进入最后阶段,德意日法西斯败局已定但还需要迅速解决结束战争,同时安排战后世界的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和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可知雅尔塔会议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协调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关系,推动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但打上了大国强权的政治烙印。

答案:(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最后结束的阶段,德意日法西斯败局已定;需要迅速解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的问题。

(2)评价:协调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对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推动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打上了大国强权的政治烙印。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威尔逊概括性地勾画出美国人民愿意帮助实现的那种和平的轮廓。

它包括:给予波兰人独立;并让被压迫民族自治;保证海上航行自由;并用国际共同体代替目前分裂的欧洲旧体系。

(即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批判者斥责威尔逊在巴黎未能赢得开明的和平方案,特别责备他为国际联盟出卖他所有的十四点原则……批评者不满足于夸大地(威尔逊)的失败,还尽量低估他的困难。

(批评者没有注意到)他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和三个诡计多端并且坚决的谈判者(批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统克里孟梭、意大利首相奥兰多)一起拟定条约的。

——A·林克《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材料二为时不过一个半世纪(从美国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在历史上是十分短暂的——合众国便已从无足轻重一跃而出类拔萃,从孤立世外一跃而领导世界。

它(美国)不想担负责任,却无法逃避责任。

它倾向于乡土主义,竟被推上了国际主义的中心。

它作为经历了战争而在物质上毫未受损的唯一大国,做出了为不那么幸运的各国人民承担救济和复
兴之责,将自己的工艺技能和财力提供给他们使用的抉择。

它作为唯一能够对抗共产主义进犯的民主大国,承诺了在世界各地冒大风险的那种对抗任务。

——S·英里森《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变化。

分别说明其原因。

(2)指出材料中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辩护的言论并加以批判。

解析:该题是一道设问简约但跨度较大的比较批驳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认识一战后和二战后美国均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推行霸权政策,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和平”“救济和复兴之责”都是其掩盖霸权政策的骗术。

回答时要结合所给材料进行归纳,予以反驳。

答案:(1)①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但受到西欧国家的阻挠,争霸计划未能得逞。

原因:一战后,美国的国力虽然有很大的增强,但未取得绝对优势,西欧国家仍然能与美国抗衡。

②二战后,美国取得霸主地位,西欧国家对美国惟命是从。

原因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西欧各国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2)就以下几处进行批判:①“威尔逊概括性地勾画出美国人民愿意帮助实现的那种和平的轮廓。

”②美国“不想担负责任,却无法逃避责任”或美国“倾向于乡土主义,竟被推上了国际主义的中心”。

③美国“做出了为不那么幸运的各国人民承担救济和复兴之责,将自己的工艺技能和财力提供给他们使用的抉择”。

④美国“作为唯一能够对抗共产主义进犯的民主大国,承诺了在世界各地冒大风险的那种对抗任务”。

进行批判的标准:指出作者的偏见,说明真实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