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1.许慎,说文解字,14篇,30卷,540部首,9353单字,1163重文。

2.尔雅,释诂,释言,释训。

3.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4.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5.部首,笔画。

6.读若(读如),直音,反切,反切。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8.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9.阮元《经籍纂诂》。

10.刘熙《释名》。

11.《方言》。

12.顾炎武,段玉裁,三十部。

13.王先谦,郭庆藩。

14.陆法言,193韵,陈彭年。

15.流水对,借对16.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

17.仄仄平平仄仄平。

18.颔联,颈联19.《诗经》,《楚辞》。

20.《切韵》。

21.帛,金。

二、单项选择填空。

1.C。

2.A.3.C。

4. D。

5. A。

6. A。

7. D。

8. B。

9. C。

10. D。

11. C。

12. C。

13. A。

14. C 。

15. A。

16. D。

17. D。

18-27:A、A、A、D、C 、A、D、A、C、A三、名词解释。

1.省声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声符。

2.省形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形符。

3.亦声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4.反切用两个字来拼另一个字之音读的注音方法,其原理是:切上字与被注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注字韵母、声调相同。

5.同源词由一个母词所派生出来的词群,它们之间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

6.阴声韵古代学者称纯元音韵母为阴声韵。

7.阳声韵古代学者把鼻音韵母称作阳声韵。

古代的阳声韵有n、m、nɡ三类韵尾,现代普通话则只有n、nɡ两类韵尾。

8.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双声,判定古代汉语的双声现象,一般应以上古音为依据。

9.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叠韵,判定古代汉语的叠韵现象,一般应以上古音为依据。

10.重唇音指双唇音帮旁並明四个声母。

11.舌头音指舌尖中音端透定泥四个声母。

12.浊音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音。

13.古无轻唇音上古不存在轻唇非敷奉微四母。

这条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见《十驾斋养新录》。

14.七音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类发音部位。

15.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音。

16.全清古代学者把不送气的清音声母称作全清。

例如:“帮非端知见”之类。

17.洪音古代学者把开口、合口一、二等韵称作洪音;后世把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称作洪音。

18.平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后来分化成了阴平和阳平,“平分阴阳”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这种分化在近代就已形成,一直延续到现代。

19.平仄:前人着眼于中古声调而划分的两大部类: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

20.韵目《广韵》之类韵书中,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21.声训又称音训,是一种根据字(词)音疏通词义、探求语源的方法。

22.疏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

这种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2.饭:给…饭吃。

3.坐:获罪。

4.饁:送饭。

5.坚:硬度。

6亟:急忙。

7.谒:禀告。

8.载:开始。

9.宇:屋檐。

10.恨:遗憾。

11.叔:拾取。

12.坟:土堆。

13.滋:培植。

树:栽种。

14.务:务必。

15.鸟.:像鸟一样。

鹿:指帝位。

16.常:通“尝”,曾经。

差:差别。

17.会:聚合。

18.朋:两杯。

19.离.:通“罹”,触犯。

20.慢.:傲慢。

21.购:悬赏收买。

22.寤:通“牾”,逆,倒着。

23.闻:听见。

24.绥:安抚。

25.骤:屡次。

贼:杀。

26.越:坠落。

毙:倒下。

27.防:赌住。

28.草具:粗劣的食物。

29.亲:指父母。

30.颠:跌倒。

31.如:或。

32.荷:扛。

33.隐:怜悯。

34.归:通“馈”,赠送。

35.介:给予。

36.羌:楚辞中特有的语气词。

37.听:治理,处理。

38.婴:缠绕。

39.遵:沿着。

40除:任命。

41.垂:流传。

42.课:督促。

43.被:披。

五、说明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用法。

1.孰:带选择性,哪一个。

2.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

3.何: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什么。

4.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

5.恶:疑问代词用在介词“乎”前面,哪里。

六、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副词的类别和意义。

1.辄:时间副词,常常。

2.稍:时间副词,渐渐。

3.少:程度副词,稍微。

4.仅:范围副词,将近。

5.曾:语气副词,竟然。

6.相:指代性副词,互相。

七、比较说明下列各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并指出其词性。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1.弗:否定副词,其后面的动词不带宾语。

不:否定副词,其后面的动词可带宾语。

2.无:否定副词,不要(同“毋”),用于祈使句,其后面的动词可带宾语。

勿:否定副词,不要,用于祈使句,其后面的动词不能带宾语。

3.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

不,否定副词。

八、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用法,并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1.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2.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3.以: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

4.以:介词,表原因,省介宾。

5.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译为“对”。

6.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替,省介宾。

7.以:动词,认为。

为:表肯定的动词,译为“是”。

8.以:介词,用。

为:动词,治理。

九、说明连词“而”、“则”在下列各句中的用法。

1.而1:连接主谓结构,表示转折;而2:连接分句,表示递进。

2.而1:连接分句,表转折。

而2:连接主语与谓语,表逆接。

3.而:连分句,表条件和结果。

4.则:连接紧缩复句中的分句,表条件与结果。

十、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也”、“焉”所表示的语气。

1.矣:表已然语气;也:表确认语气。

2.矣:表将然语气。

3.耳:表确认,同“也”。

十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弱:形容词使动用法。

2.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小、小:形容词意动用法。

4.犬:名词作状语。

5.客:名词意动用法。

6.走:动词使动用法。

7.来、来:动词使动用法;安:形容词使动用法。

8.狼、虎:名词作状语。

9.肘: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0.药:名词意动用法。

11.奴、虏:名词作状语。

12.将:名词使动用法。

13.饮:动词使动用法。

14.智:形容词意动用法。

十二、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一)判断句1.臣之子皆下才也。

2.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3.此诸臣之不肖也。

4.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5.非子所能治也。

6.夫扁鹊,天下之良医。

7.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8.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9.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10.今京不度,非制也。

11.射其御者,君子也。

12.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

13.同乘,兄弟也。

(二)被动句1.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2.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三)宾语前置1.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

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2.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十三、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谓语前置,谓语是“败矣”。

2.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疑问代词作宾语。

3判断句,主语 + 谓语。

4.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利”,宾语用代词复指。

5.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己”,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6.判断句,主语 + 副词 + 谓语 + 也(表示肯定判断)。

7.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陋”,宾语用代词复指。

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方城、汉水”,强调介词的宾语。

9.判断句,主语 + 谓语。

10.被动句,“于”字句。

11.被动句,“被”字句。

12.判断句,主语 + 者 + 谓语 + 也。

13.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

14.被动句,“为”字句。

15.判断句,主语 + 谓语 + 也。

16.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胡”,疑问代词作宾语。

17.判断句,主语 + 判断词“是”+ 宾语。

1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一言”,强调介词的宾语。

19.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20.判断句,(主语)+ 副词 + 谓语(表示否定判断)。

十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委婉。

2.并提。

3.譬喻(包含两个暗喻)。

4.互文。

5.对偶。

6.委婉。

7.互文。

8.夸饰。

9.代称“三闾”以官代人。

10.代称。

,“三尺”代剑,数量代物。

十五、翻译(一)上古时代,人少而禽兽多,人们经受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圣人兴起,在树上构成巢(作住处),来躲避各种伤害,人们悦服他,使他作天下之王,称他为有巢氏。

(二)古代男子不用耕种,植物的果食就够人吃了;女子不用纺织,动物的皮子就够人穿了。

不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少而物资有余,所以民众不争斗。

因此厚赏不需施行,重罚不需使用,而民众能够自然安定有序。

(三)在高山里居住而要到深谷(才可以)汲水的人,遇到节日的时候把水作为礼物相馈赠;在沼泽低洼处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出钱雇人疏通水道放水。

所以荒年的时候,自己的幼弟也不送给食物;丰年的时候,关系疏远的过客也一定会招待。

并不是疏远自己的骨肉而喜爱过客,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不同。

(四)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而成为天下的王,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仁义(可以)用于古代而不(可以)用于今日呀。

所以说:时代不同了,事就不同了。

十六、论述题1、什么叫假借字,假借字有哪些分类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