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 工艺美术
4、神秘性。古老而富于哲理的宗教,赋予印度 工艺美术以神秘性,这种神秘性来自工艺制作中 的繁缛精致的纹饰,和变化多端的线条,以及抽 象意味的造型和含蓄的色彩效果,但极端的单纯 形式也是神秘性的来源之一。
5、官能性。对生殖的崇拜及对性的直观表现, 是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另一特征,这一点,主要 反映在建筑装饰纹样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上。从 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特征带有一定人文主义色彩。 对人的歌颂或将神赋予人的品格,表现和赞美人 体,歌颂人的生命,都表明了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中流露出来的这一特质。
(三)、历史文化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 史前期 (前2500 年前) 哈拉巴(印度河)文化时期(前2500—1500年)
2、奴隶社会(公元前1500—公元4世纪) 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 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鼎盛时代:阿育王统治(前273—前232) 贵霜王朝(前150—公元300) 鼎盛时代:迦腻色伽统治(公元120—162年)
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
手工艺:拉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铜器,这表明古印度人 已经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的加工技术。从出土的各种美妙绝 伦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见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 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染缸的发现表明 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等也高 度发达。
3.从题材内容上, 佛教雕刻最先是从传统的泛神论宗 教的自然观出发, 以药叉的健康活泼的人体、树木、 藤萝、动物等为题材来表现佛教的象征观念和生命轮 回意识; 后来, 则以各种佛陀的造像为中心。中世纪的 印度教雕刻艺术则以极富动感的、性感的人体, 甚至 以多肢体、多面孔的人体形象或人兽交织的形象来表 现创造之神和生命崇拜的理念。
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 城市文明。印度的远古文明的遗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 区发掘出来,所以通常称古印度文明为“哈拉巴文化”; 又由于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 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 心,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
建筑: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规模都相当大。
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房屋一般用砖建造,有的隔出许 多大厅和房间,并有良好的排水设备,而一些小房间则根本 没有排水设备。这说明社会上已有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已 经存在依靠剥削而养尊处优的统治者。
文字:主要留存于各种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这些
古印度
的
艺术
一、概述
“印度”(India) 古代波斯人称之为hindu 西方人称之为India 中国译作《史记》——“身毒”
《汉书》——“天竺” 《大唐西域记》——“印度”来源于印度河(Indws)
(一)自然环境
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得名于它西北部最大的一条河流——印度河。它 是人类文明的发样地之一。 它位于亚洲东南部,为一个大半岛,由于半岛很大,也称为“南亚次大 陆”。 古代印度就是南亚次大陆的地理总称,大体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 加拉三国的领土。因此,这里所讲的印度古代史,主要是巴基斯坦、印度 和孟加拉三国的古代历史。
△耆那教Jaina(胜利者的宗教)胜利者/完成修行的人
尼乾陀子创立、故译有:尼乾外道 公元前6世纪—5世纪与佛教同时兴起,故自称是最古老 的宗教。 基本教义:业报轮回、灵魂解脱,非暴力、苦行主义。 特征:①不杀生 ②实行苦行主义 ※五戒①不杀生 ②不妄语 ③不偷盗 ④不淫 ⑤无所得 ※三宝 ①正智(认识真理) ②正信(信仰真理) ③正行(实践真理) 公元1世纪 分为两派 ①天衣派(裸体)②白衣派(穿白袍)
(四)宗教
△吠陀教Veda
约公元前20世纪雅利安部落的信仰演化而成、信仰 多神,自然物象均被幻化为神。
△婆罗门教Brahman源于吠陀教公元前7世纪形成。
信仰多神,突出三神 梵天Brahma——创造之神 毗湿奴Vishnu——保护之神 湿婆Shiva——毁灭之神 三大主神 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 认为:达到“梵我同一”即可使人获得解脱。
6、韵律性。许多工艺美术作品都反映出印度艺 术所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造型夸张、纹饰活泼, 线条富于动感,对比强烈。尤其是装饰纹样中所 表现出来的节律和韵味,给古代印度工艺美术注 入了清新、活泼、典雅、瑰丽的风韵。
建筑装饰
特点:注重建筑的外部装饰,主要是宗教建筑, 全面装饰,装饰精致,像雕刻和工艺作品。 风格:装饰繁缛、对比强烈、层次丰富,纹饰生 动活泼
其他
木制乐器Βιβλιοθήκη 卡拉修霍性爱神庙卡拉修霍性爱神庙
卡拉修霍性爱神庙
卡拉修霍性爱神庙
卡拉修霍性爱神庙
卡拉修霍性爱神庙
金属工艺 特点:祭器(神像、舍利容器等)生活用具 风格:精致典雅、神像造型优美、富于世俗情调 ※货币
佛陀足印
湿婆舞神
二、科技、文学、工艺美术
文学方面
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
哲学方面
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
自然科学方面
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 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 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 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 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 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 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 澳洲人。 从公元前三千年起,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 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 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 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 北部侵入次大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 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 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印度海岸线虽长,但天然良港有限,在西海岸 和半岛南端有较多良港,便于海外贸易。这也是 那些地区海上贸易开展得较早和较繁盛的一个重 要原出。
(二)民族
南亚次大陆人种复杂,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一般认为印度人口中有六种民族因素:
尼格力陀人(Negrito,身材矮小,肤色较黑)、 尼格罗人(Negrioid原始澳大利亚类型人)、 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3000BC、 北印度人(也叫雅利安-达罗毗荼人)、 蒙古人(Mongoloid)、 北欧人(也叫印度-雅利安)2000BC。
文字符号有象形的,亦有几何图案,至今尚未成功译读。成 为一个谜:到底是土著文明呢,还是外来文明?
哈拉帕文化遗址特点 发达的城市文明 青铜器时代 农业、畜牧业为主 印章文字 盛行赌博 神秘消亡的原因:河流改道,外族入侵,气候干旱
印度河文明的特点 缺乏大的变革缺少大型的公共纪念物 军事力量不发达, 武器落后 王权不发达,商人的纯利润高,口头契约制度
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 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 度河和恒河平原(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 拉河冲击而成);温德亚山以南是德干高原。
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 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 历史的主要舞台。
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 于农耕。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 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各 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 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3、象征性。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 文化现象,它是由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道 德规范。但宗教又是从主观精神出发,要求信仰 者按照宗教戒规行事,并为此创造出符合这种主 张的形象来象征教义的永恒与万能。古代印度工 艺美术所反映出的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精神和 象征形象,比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来,似乎有更 大的神秘感和隐喻性。
古印度建筑遗存的 雕刻艺术 (印度安得拉邦、 卡纳塔克邦)
三、总结
1、宗教性。古代印度工艺美术可以说自始至终 充满着宗教色彩。宗教性可算作是其工艺美术最 突出的特性。大量工艺美术作品证实了这样一个 规律,即古代印度的工匠们将宗教作为工艺美术 创作的动力,并通过工艺美术创作来加强对宗教 的信仰。
△佛教Buddhism
乔达摩·悉答多(后被人尊称释迦牟尼)创立于 公元前6世纪。 特点:文化色彩浓厚,典籍浩瀚,教义庞杂。基 本教义都是围绕解决人生痛苦的主体而展开。 释迦(族名“能”) 牟尼(寂静、仁、儒、忍) 佛陀(觉悟者) ※教义: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密宗 法义等。 ※大乘佛教Mahayana(北传) 神与偶像、普渡众生,世俗化、仪式的繁琐化。 ※小乘佛教Hinayana(南传) 原始佛教的教义,自救,不承认神的存在,不崇 拜偶像。
•佛教艺术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建筑、雕塑、绘画。 •早期佛教艺术象征阶段的美学特征【孔雀王朝、 安达罗王朝、巽伽王朝时期】 第一, 借物而言意, 主体赋予自然的或日常的 事物以特定的审美的符号含义。 第二, 表现对象时追求审美意象性。 第三, 原始审美思维对佛教象征艺术的潜在影响。 第四, 在建筑物及其外部的装饰上具有严格、完 整的形式美。 •佛教艺术成熟期的美学特征【贵霜王朝(1- 3 世纪) 和笈多王朝(公元320- 600 年) 时期】 第一, 从象征走向写实, 从写实走向意象。 第二, 从追求表现肉体的健康完美、精神上的 勇猛精进, 变为追求表现肉体的匀称优美、线条 流畅简明和精神上的圆融自如, 及禅定状态的宁 静淡泊、自由无拘的境界。
△印度教Hindu(新婆罗门教) 教徒占总人口之83% 约4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 民间信仰演化而成。 8、9世纪逐渐形成现代雏形 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同,信多神、突出三神 ※特点:对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量和祖先进行 崇拜
印度教雕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 形象的多样性、象征内涵的多重性和强 烈的动感。 第二, 多肢多头的意象性形象。 第三, 印度教雕刻具有突出的装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