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浙江大学历年文学评论与写作试题

最新浙江大学历年文学评论与写作试题

2003年浙江大学文学评论与写作试题
各考生就自己报考方向选择下列题材写一篇评论。(150分)
一。杜甫《登高》
2004年浙江大学文学评论与写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分析评论此词的意境构成和风格特征。(60分)
2.论述此词与苏轼词体革新理论的关系和其在词史发展上的重要作用。(90分
3.请问明初“道统”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吴江派以文运事,因文生事如何解释?“气盛则言之长短或气之高下皆宜”(此话出于何人之嘴?)这一提法的意义。
2、时山东人李白……余观其(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杜甫字)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选自《旧唐书》元稹的杜甫墓志铭,省略部分记不清了。
(1)加标点;
(2)用现代汉语解读
2005浙江大学文学评论试题
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评论杜甫的秉性和其诗歌艺术特色。
2006年文学评论及写作试题
元稹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两段:
1、唐兴官学大振……………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3)结合杜甫诗歌创作,对这段文学史加以评述;
(4)以这段文字为基础,谈谈对“李杜优劣论”的看法.
2007年文学评论与写作(150分)
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一“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完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画心声”是什么意思?
(二)此诗后两句用到什么典故?(潘岳和石崇争相谄事当权的贾谧,以至望见贾谧的车马扬起的尘土就望尘而拜。)
(三)翻译全诗并说明作者在诗中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学现象。
(四)结合上述问题写一篇评论文章,1500字左右。
2008年文学评论写作
阅读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选段,答题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于羑里,演《周易》;孔子……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1、将上述文字译为白话文(20分)
2、谈谈这一段论述揭示了怎样的文学现象和规律。(30分)
3、请写一篇评论,结合文学现象、作家文本或前人相关理论,阐述你的见解。题目自拟(100分)
2009年文学评论与写作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并按要求写作
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谈谈你的理解(《批评史》下472)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段描写,回环往复,层层渲染,真切而不粘着,流利而又隽永,几乎字字珠玑。诗的最后一段,笔锋再转,写临邛道士鸿都客为玄宗上天入地寻觅杨妃,而杨妃竟在缥缈迷离的仙境出现──“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以极省净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勾勒出杨妃的天生丽质和风采神韵;与诗开篇部分“回眸一笑百媚生”、“侍儿扶起娇无力”的形象比,这里的杨妃已脱尽撩人性怀的世俗情味,而成为一个净化了的理想女神了。作者写她超凡脱俗的美,更赋予她忠于爱情的至善品性:既托道士将当年的定情物带给玄宗,又重申盟誓:“但令人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然而,“比翼鸟”、“连理枝”的愿望虽然美好,此生却已难以实现,那么剩下来的,只有永难消解的“长恨”了。所以作者最后怀着对美人不幸的深切同情,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点出全诗的主题:
诗的开篇部分写玄宗好色废政,杨妃恃宠而娇,终至引发安史之乱。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诗题“长恨”的因由,其中或许包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图,但作者并没将这一意图贯彻下去。自“黄埃散漫风萧索”、玄宗逃蜀、杨妃身亡始,诗情即为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所笼罩,周详的叙事一变而为宛曲的抒情,极力铺写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的种种感触,并借四季景物的变换和孤寂的环境衬托他苍凉伤感的情怀:
2010年文学评论与写作
一、“屈、庄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这是后人对李太白的一段评论。(《批评史》下407)
1、指出具体出处,并演绎其论之大意。(15分)
2、试述李白诗风。(55分)
3、谈谈你由此评述引发的思考。(20分)
二、请结合《牡丹亭》,谈谈汤显祖的创作主张和艺术成就。
赏析评论
1、李白《行路难》艺术特色及典故147
2、《琵琶行》《长恨歌》的艺术成就133
二、《长恨歌》与《琵琶行》
贞元、元和之际,伴随着传奇小说的蓬勃发展,诗坛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故事性、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如元稹的《琵琶歌》、《连昌宫词》,李绅的《悲善才》,刘禹锡的《泰娘歌》等等。被白居易归入“感伤”类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乃是这些作品中最优秀的两篇。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也受到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谕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慨力。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宋诗醇》谓:“结处点清‘长恨’,为一诗结穴,戛然而止,全势已足,更不必另作收束。”在这点题之笔里,刻骨的相思变成了不绝的长恨,特殊的事件获得了广泛的意义,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灵的震撼。诗以“长恨”命题的意义,诗在艺术上的巨大魅力,似乎正在于此。也正是由于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唐以后,写李、杨事件的诗极多,唯此诗被反复敷演为小说、戏剧,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清代洪升的《长生殿》,都是其中著名之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