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 (PPT 47张)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 (PPT 47张)


例6-1,有一位老板选择在学院办一家超市,他以 支付租金的方式租下了学院的一个店面,如果能够 使该超市正常营业(生产),超市需要投入哪些生 产要素呢? 首先,超市需要购置货架、柜台、收银机等等设 备,并利用资金批量进货供销售,这是资本的投入; 其次,需要招聘一定数量的员工来工作,这是劳动 投入; 第三,该超市能够办起来并正常营业,以及超市 的维持与发展,这些都需要超市老板的组织和经营 管理能力,这是企业家才能的投入。 第四,店面的租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土地的 投入。
动的第一阶段,工人人数为0-3人,这时增加劳动力投入是 有利的。在产量变动的第二阶段,工人人数为4-7人,这是 劳动力投入的合理阶段。第三阶段的工人人数为8人以上, 这时劳动力投入不能再增加。所以,企业雇用工人人数在47人之间都是合理的,如果企业追求平均产量最大,则可雇 用4个工人,而追求总产量最大可雇用7个工人。
3.根据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动情况来划分 短期和长期 什么是短期和长期?
短期是指企业不能全部调整所有生产要素投入 的时期。或者说生产要素投入中有一些是可变动的 (称可变投入),而有另一些投入是不变的(称固 定投入),这种时期就是短期。例如,企业在没有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时期。 长期是指所有生产要素投入可以调整的时期。 或者说所有投入都可以变动,这种时期就是长期。 例如,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时期。
任务6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
6.1确定劳动力的合理投入
6.2了解企业的规模经济战略
6.1 确定劳动力的合理投入
6.1.1 了解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
1.生产要素的投入
什么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 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可分为劳动、 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企业生产中的人、财、物投入其实就是指 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是生产要素投入组合 的过程,产品是生产要素共同努力的结果。
2.确定劳动力的合理投入数量
劳动力的合理投入数量在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
起点在平均产量(AP)达到最大,也就是劳动生产率 达到最大,终点在总产量(MP)达到最大。 企业决策者应在劳动投入能使平均产量最大与总产 量最大之间作出选择,并根据这个原则来决定雇用 工人的数量。 例6-4,从图6-1或表6-1中可以看出,该企业在产量变

6.1.2 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 产量三者的关系
在短期中,企业的机器设备等资本是固定的,但是 工人的数量即劳动是可变的。这时,工人数量的多少 会影响产量的变化,如何投入劳动才能实现产出最大, 需要计算出以下3种相关产量。
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计算
总产量(TP)是指企业用一定量的劳动投入所生产的 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P)是指平均每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量。 边际产量(MP)是指劳动投入量增加1单位所增加的总 产量。
2.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
什么是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 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表达 式为 Q﹦f(L,K,N,E) 式中,Q为产量;L为劳动;K为资本;N 为土地;E为企业才能。
在分析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时, 我们不考虑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两个要素, 是因为在一定时期内,土地总是固定的,企 业家才能又难以估算。 为了分析简便,现假设投入中只有资本 (K)和劳动(L)两种可变要素,这时生产 函数为 Q﹦f(L,K) 如果再假设资本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 的投入量可变。则生产函数表示为 Q﹦f(L)
6.1.4
确定劳动力的合理投入数量
1.三种产量变动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图中Ⅰ区域),产量从0到平均产量(AP
)最高点。这是增加劳动投入的有利阶段,因为MP 、TP、AP等3种产量在递增。 第二阶段(图中Ⅱ区域),起点在MP﹦AP(或AP 最大点)终点在MP﹦0(或TP最大点)。这是劳动 投入的合理阶段 ,虽然平均产量在减少,但由于边 际产量仍然为正数(MP>0),总产量还在增加,当 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图中Ⅲ区域),从边际产量小于零( MP<0)之后的阶段。这是劳动投入不能再增加的阶 段,因为再增加,连总产量都在减少。
0 8 12 16 12 7 5 0 -4
(1)画出3种产量曲线
根据表6-1的数据,画出3种产量曲线如下图6-1。
图6-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2)说明3种产量的关系
第一,3种产量曲线的基本形状。 TP、AP、MP都 是先增后减。说明随着劳动投入的不断增加,3种产 量都是先升后降,意味着劳动的投入并非越多越好。 第二,平均产量(AP)曲线和边际产量(MP)曲 线的关系。 MP>AP,AP递增, MP﹦AP,AP最大; MP<AP,AP递减。 第三,总产量(TP)曲线和边际产量(MP)曲线 的关系。 MP>0,TP递增; MP﹦0,TP最大; MP<0,TP递减。
表6-1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总产量 (TP) 平均产量 (AP) 边际产量 (MP)
资本投入量 劳动投入量 (K) (L)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0 1 2 3 4 5 6 7 8
0 8 20 36 48 55 60 60 56
0 8 10 12 12 11 10 8.6 7

6.1.3 明确边际产量递减
什么是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或边际 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随着 一种可变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其边际产量开始会出 现递增的现象,但在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呈现递减现 象。
例6-3,早在1771年,英国农学家A.杨格就在若干相同的地 块上施用不同数量肥料做实验,证明了肥料施用量与产量增加 之间存在着这种边际产量递减的关系。俗话说“一个和尚担水 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以及“ 三季稻不如 两季稻”等,这些都是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形象表述。
以L代表劳动的数量,△L代表劳动的增加量,则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3种产量的计算公式为:
TP﹦ AP×L AP﹦ TP∕L MP﹦△TP∕△L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
假设已知某一家企业资本、劳动与总产量的数据 资料,我们试一试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平均产量和 边际产量,并列表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