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元及突触

神经元及突触


5. /
6. / 7. /physiology/davies
8.
9. /silverthorn/
下丘脑神经肽、阿片样肽、胃肠肽。
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2.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A) (noradrenaline,NA)
四、反射中枢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式 聚合式 环式 链锁式
(二)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 包括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二)突触的基本结构
1.突触前膜
2.突触后膜
3.突触间隙 20nm
(三)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突触前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到突触后 神经元的过程。
突触传递的过程
神经冲动达到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去
极化→Ca2+内流→突触小泡移动至突触前膜,
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
②绝缘性
③双向传导
④相对不疲劳性
3.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①与直径有关
直径较粗、有髓鞘的纤维,传导速度较快
②受温度影响
温度下降,传导速度减慢。
二、突触生理(synapse)
(一)突触的概念与分类
1.突触的概念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2.分类 按接触部位:轴-体、轴-树、轴-轴突触。 按作用方式:化学突触、电突触 按效应: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③细胞间通道将胞浆直接沟通。
④信息传递双向性,电阻低,是一种电 传递。 ⑤没有潜伏期,传递速度快。
三、神经递质
(一)神经递质的基本慨念
神经递质:是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 效应器细胞之间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 据存在部位的不同,分为:
外周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
(二)中枢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2.单胺类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3.氨基酸类 谷氨酸、甘氨酸 4.肽类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neuron):胞体和突起
树突
轴突
胞体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①支持作用
②运输营养物质
③分隔与绝缘作用
④修复与再生作用
(二)神经纤维 1.神经纤维的功能
传导兴奋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
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The Nervous System: General Principles
授课内容: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授课对象:
护理专业
授课时间:
2学时
学习要点:
1.重点掌握化学性突触传递的方式 及特点。 2.掌握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 突触后电位。 3.了解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
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三)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通过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而发生的抑制。
特点:需要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突触、突触传递。
2.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主要参考资料:
姚泰主编. 生理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3
朱大年主编. 生理学.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8 Guyton AC, Hall JE.Textbook of Medicine Physiology. 10th edition.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2000
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
极化→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的类型: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提高了对Na+的通透性 Na+内流,突触后膜发生局部去极化 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抑制性பைடு நூலகம்质
突触后膜:提高了对Cl-的通透性 Cl-内流,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 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电突触传递:如缝隙连接
特点:
①膜之间的间隙小,只有 2~3nm。
②轴浆中没有聚集的突触小泡。
Gan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th ed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McGraw-Hill, 2005
网络资源:
1. /jpkc/shenglixue/index.htm 2. /sl/ 3. http://202.116.65.193/jinpinkc/shengli/index.htm 4.
来发挥作用。
据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分:
传入侧支性抑制 返回性抑制
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 神经元产生的抑制。
小结:
1.突触与突触传递过程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3.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