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神经元和突触
Cajal 染色的神经元
Cajal的神经元学说
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 神经细胞的树突接受信息, 传向胞体,由胞体传向轴 突 神经元之间具有高度特异 性的连接 Golgi 和Cajal共享1906 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3、电子显微镜观察下的神经元
二、神经元的数量和大小: 1、数量:人脑有140亿以上。 2、大小: 最小的小脑的颗粒细胞等其直径为58微米;较大的大脑锥体细胞其直径为 80-100微米;相应的体积为300微米3; 200,000微米3。
细胞膜将细胞内外分隔,膜的厚度约5nm。 细胞器 胞体内除核外,聚集着由质膜包裹着 的结构,这些结构称为细胞器(organelle)。 主要包括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尼氏体), Golgi器和线粒体等。
除细胞核之外,细胞膜内所包含的各种物质统 称为细胞质(胞浆,cytoplasm)。
2、突触前膜
突触前终末被一表面膜包围着,它是突 触前轴突膜的延续,与突触后膜相对应的膜即 突触前膜 。
突触前膜的致密质向细 胞内凸出形成三角形的致密 突起(dense projection)并 和膜上的网形格子共同形成 能容纳突触囊泡的突触囊泡 栅栏(synaptic vesicular grid),它引导囊泡与突触 前膜接触,并融合穿孔释放 递质传递信息。
3.脑脊液-脑屏障( Cerebrospinal fluid-Brain Barrier,CBB )是室管膜上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共同 构成,对于脑脊液中的物质进入脑细胞起选择通透作用.
第二节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发现 二、神经元的数量和大小 三、神经元的结构、形态和种类
神经系统是机体的主导系统,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 细胞组成。 神经元接受各种信息,传导、整合这些信息,调节 各器官的活动,保证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维 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四节 神经胶质细胞
作用: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修复作用 中枢: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大胶质 细胞) 小胶质细胞 外周: Schwann细胞、卫星细胞、支持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
1846年virchow提出 胶 质细 胞 与 神 经细 胞之比 为 10:1-50:1 胶 质细 胞 有突 起 , 但 无轴突和 树突之分 ,也无 传 导神 经 冲 动 的功 能 , 但 对 神经 元 功 能 的发 挥起着 重 要 作 用 , 现 已知 胶质细 胞对正常 脑发育, 神经元 的 调控 和 中 枢 再生 等方面 发 挥的 影 响 已 不亚 于神经 元本身。
Nissl 碱性溶液染色
细胞体 胞体 核周体 突起(轴突 和树突)
高尔基铬酸银染色
2、S.R.Cajal(1852-1934) 将Golgi的方法改良,使其稳 定;对人和多种脊椎动物的 神经系统进行了观察;著有 《人和许多脊椎动物神经组 织学》;以详实的资料证实, 神经系统是有边界分明的神 经细胞组成。
2、突触下网
PSD含有大量的微丝。这些8nm直径的 细丝常从致密质向胞浆内伸出,其长度不一, 长的可达150nm,彼此交织成网状结构,故名 突触下网。由于突触下网 仅存在于突触后一侧,故 推测可能与受体有关,是 受体的一个特化区域。
3、突触下致密小体
突触后膜下方一些呈球形的致密结构称 突触下致密小体,它 由微丝盘曲而成,借微 丝可与突触后膜和PSD
• F型突触:扁平形囊泡
按突触的功能特性分类 • 兴奋性突触,释放兴奋性递质,产生兴 奋性突触后电位:Ⅰ型、S型 • 抑制性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产生抑 制性突触后电位:Ⅱ型、F型
按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分类 • 化学突触:突触前后膜之间信息传递依 赖于化学递质的参与而完成
• 电突触: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以电偶 合方式将电信号直接传递给下一个神经 元。 • 混合型突触
2)神 经 元 膜
神经元膜(neuronal membrane)作为屏障, 紧密包围着神经元内的细胞质。神经元膜厚约 5 nm,它和所有动物的细胞膜一样都含蛋白 质和脂类,磷脂的比例较大。细胞膜都含有葡 萄糖通透蛋白,只允许葡萄糖,而不允许有相 关结构的糖通过。通常认为,生物膜的构成有 其共同模式,是以疏水性类脂双层(lipid bilayer)为基本单位。在连续的类脂双层中镶 嵌着称为离子通道和受体的大蛋白
(一)突触前成分
1、突触囊泡(又称突触小泡)
突触囊泡是轴突终末(轴突终扣)内最 重要的和最特异的成分,几乎都出现在突触前 成分这一侧,表现出功能极性的非对称性特点。 形态,生理和生化的实验研究表明:突触囊泡 是化学递质的细胞器,是递质合成、储存和释 放的基本单位,并提出了突触囊泡量子释放的 假说。
根据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
根 据 突 触 连 接 的 成 分
按突触间隙的宽窄和突触囊泡的大小 • Gray I, 非对称性,间隙>30nm,囊泡 直径30-60μm,兴奋性突触 • Gray II,对称性,间隙<20nm,囊泡直径 10-30μm,抑制性突触
按突触囊泡的形态 • S型突触:圆形囊泡
三、神经元的结构、形态和种类
(一)神经元的结构
细胞体
神经元 突 起
细胞核 线粒体 尼氏体 树突 轴突
1)胞
体
胞体(soma)是指神经元略呈球形的中央部 分。典型神经元胞体的直径约20( µm)细胞内 充满细胞液(cytosol,即胞浆减去细胞器)
核 神经元一般具有一个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 形,大小不一,直径范围在3~18(µm )之间。 胞核一般居于中心。核内有1~2个碱性染料深 染的核仁 。
三、电突触:
电突触的传递是电耦合(electric coupling),可使信号通过突触直接传递 给下一个神经元,其突触延搁极短,甚至 无延搁现象,而电信号可双向传递,在功 能上总是兴奋性的。电突触是对称性的, 其突触间隙很窄,约2nm,为闭锁型的突 触间隙,属缝隙连接,借细管使相邻细胞 的离子相通,产生一个对电流的低阻抗通 路,很容易使电流通过。电突触内虽然有 时也见类似突触囊泡样的结构,但在生理 学和生物化学上未能证实这种囊泡样
微管、微丝 (microfilament) 微管与轴浆运输密切相关 微丝其主要作用是可改变 细胞的形状
神经丝(neurofilament) 神经细丝主要起支持作用, 也可能与微管、微丝一起 参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2.神经元的突起(轴索,neurites):
(1)轴突(axon): 轴丘(axon hillock); 轴浆(axoplasm); 光滑、少分支主干全长粗细一致,含线 粒体、细胞骨架成分、滑面内质网、无尼氏 体和核糖体; 有鞘和无鞘神经元-神经纤维; 轴突末梢或突触终扣。
1、大脑
2、小脑
3、脑干
4、脊髓
二、神经组织 1、神经元 2、神经胶质细胞 3、神经纤维与神经 4、突触 5、神经末梢 6、脑膜
脑膜:
硬脑膜 小脑幕 硬膜静脉窦 蛛网膜 蛛网膜颗粒 软脑膜 脉络丛
脑屏障(Brain barrier)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神经元和突触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元 突触 神经胶质细胞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二、神经组织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 节机体各个器官、系 统的活动,使之协调 一致、互相配合,形 成一个整体 直接调节和控制身体 各器官和系统 通过调节和控制内分 泌系统,以协调控制 身体各种机能活动
连接。这种小体可能
与兴奋性突触的功能 有一定的关系。
(三)突触间隙
在电镜下观察可见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 之间被一裂隙分开,这一空隙称突触间隙 (synaptic cleft),
突触间隙内含粘多糖、糖 蛋白和唾液酸。突触间隙 内有直径约5nm粗的突触 间丝,它们平行地横过突 触间隙,突触间隙具有明 显的可塑性。突触信息传 递的整合作用受神经元特 异性S-100蛋白质和糖蛋白 参与的分子机制所调控。
脑干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
(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
(31个节段包括颈8、胸12、腰5、骶5、尾1)
脑神经 (12对)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 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 (自主神经) 传出神经 植物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轴丘
轴突侧支
髓鞘(myelin sheath)在中枢神经系统由少突胶质 细胞形成,在周围神经系统由施万细胞形成,内含 髓磷脂,呈同心圆状围绕在轴索周围,在神经冲动 传导过程中有绝缘作用。相邻两段髓鞘之间轴索裸 露,称郎飞节(node of Ranvier)。
(2)树突( dendrites): 树突侧棘(dendritic spines):神经元树突表面 出现的许多细小的隆起 结构。
三、电突触
一、突触的概念和类型
1、突触的概念: 是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之间进 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突触的结构: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构成。
3、突触的类型:
根据突触连接的成分 根据突触连接的方式 根据突触连接的界面 根据突触囊泡形态 根据突触的功能特性
二、化学突触:
化学突触是借释放递质传递信息。当神经 冲动到来时,储存在突触囊泡内的化学递质便 进行释放,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上与 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神 经信号通过突触时有明显的延搁现象,约为 0.5~2ms。
在电镜下观察,化学突触的突触膜有增厚的致密 物质(I型突触的突触后膜较突触前膜显著增厚),突 触间隙较宽(15~30nm),属开放型的突触间隙。 化学突触的突触前成分内含有很多储存递质的突触囊 泡。上述的结构是化学突触特有的和重要的标志,也 是与电突触在超微结构上的最显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