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5篇)《孙子兵法》读后感1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的始计篇,孙子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在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支持和平,同时,也有许多国家处于无尽的战争之中,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军事力量是立国和强国的重要条件。
但是军事不是纸上谈兵,谋军事是一种大智慧。
《孙子兵法》便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史上在军事方面的一颗明星。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这部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将军孙武之作。
该书虽然只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但是就是这短短的篇幅,却深藏精邃富赡的兵家谋略,不是所谓的“纸上谈兵”。
大多数人认为军事是“武道”,而《孙子兵法》讲究的是“智”,“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他将“智”排在军事中最重要的地位,可见《孙子兵法》中的大谋略是许多兵书中不具备的,这“智”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这是《计篇》中的一句。
它所谓,战争是一种用来迷惑对方的学问,告诉人们在战争中要善于伪装,这一点完全为“智”的体现。
战争中只是一昧追求进攻,以力抗力,把自己的实力、战术暴露无遗,战略便会被敌方突破,导致失败。
而适当的伪装却可以掩盖自己的光芒,把真正的实力保护起来,让敌方松懈,到真正适宜的时候,便可以发挥实力,一招致胜。
善伪固然好,但把握时机是展现兵为诡道的重要一步。
《谋攻篇》中孙子说到“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阐述了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将领才能得胜,准确把握时机是战役成功的重要一步。
中华历史上许多圣战都归功于天时,如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役“赤壁之战”。
适时利用东南风,取得了火攻的胜利。
而在二战中,引人瞩目的苏联对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也是苏联红军利用当时处于天寒地冻的冬天,使德军陷于严寒的困境中,最后反败为胜。
《孙子兵法》中的大“智”可以应用于军事上,也可以应用于生活中。
兵家的智慧在商业中也同样可以成功,如李嘉诚,他的成功也有一部分仰仗了把握时机,在改革开放初期土地不像现在一般“寸土寸金”,而当时的李嘉诚却把握了商机,借巨款购买了大量地皮,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土地价格逐日上升,他也因当时把握时机购买地皮,才能成就现在的商业大亨。
与他一样的还有酒店业大锷希尔顿,他在别人热于淘金时,把握淘金者急需旅店的时机,发展酒店业,而成为酒店大锷。
时机从古至今有多重要,可见一斑。
《孙子兵法》中的大智慧,表现在与择机同等重要的还有“仁”。
孙武在书中的论述多为谈兵打仗,告诉人们战争需要谋略,注重四战,即重战、养战、备战、速战,这四方面很重要,但是也是孙武所推崇的慎战,不要轻易打战。
《孙子兵法》中的“智”体现了如何可以打战,打好战,打胜战,需要用智慧,而这智慧带来的结果最后都是为了如何少打战。
孙武的这一思想,又体现了“仁”,在我看来更是体现了孙武具有祈盼世界和平,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思想境界。
《孙子兵法》中的“智”涵盖了孙武毕生的军事谋略,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
智慧结晶,而兵法中的“仁”是他的主张,更是中华民族的主张,如今世界和平俨然成为各国所提倡的。
“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他将兵书的精神写于短短的六千多字中,让世人惊叹,而这书得以流芳百世,名扬内外,多少帝王贤人都视为珍宝,作为中华民族继承人的我们更应诵读《孙子兵法》,感悟它的大智慧,呼吁世界和平,同时学习兵法中的谋略,在国家遇到危难之时,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孙子兵法》也许是诡道,但它是圣道。
《孙子兵法》读后感2 由于个人的经历和能力有限,不能够理解战争相关的知识,但是阅读后我也是有些感受。
书内讲的是指挥作战,我只能理解到一点个人的生活感受。
第一篇——始计篇中的”兵者,诡道也”这个大部分人都知道了,继续读本篇后面的内容,我觉得用在个人身上就是要会一点”藏己”.这个”藏”并不是为了欺骗他人,而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
人生也是一种另类的战场,有强有弱,有智有愚,有曲有直,差距和变化是不可预知的,这些与战争是相似的。
战争中的”诡”是为了隐藏自己的实力以方便己方能够更好地观察对方,从而把握时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而战争中制胜的三个名词”观察”、”时机”和”主动权”在个人的成长和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的”知”,我理解为要知道相关的知识,又要有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有了相关的知识,可以方便了解自己,也可以了解对方,而有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发挥到很高的地步。
不过,观察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毕竟有些动作和语言还是有迷惑性的,因此,孙子也写了离间篇,强调了想真正地了解对方,不能只是观察,还应该要从对方身边的人来了解,而且是越亲近的人就更好掌握正确的情况。
重点的还是分析的能力,”智者之虑,比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智者考虑问题都是从多方面考虑的,我们普通人在分析问题时,应该不能只从有利于我方或者不利于我方的一方面来考虑,应该也要尽可能多的角度吧?掌握对方的信息主要还是为了掌握主动权。
战争中主动权重要,在生活中也重要。
在你想了解对方而收集信息时,对方可能也会做同样的事。
而处理事情的方法也是比较少的,就看这么用了,就像孙子说的”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也?”这些其实我们学生应该是很有感触的,因为学校中每个科目的考试题的解题的方法就是那几种,大部分人都可以掌握,但是老师更加的精通,就能够将多个方法组合到一起,学生们没有掌握很好或是思维不快就不能解出来,所以老师就掌握了考试的主动权了,我们学生就相对而言比较被动,但是我们学生中也是不缺”大将”的。
也就说明,需要”知己”从而可以多组合自己的行为习惯,让人摸不透这更方便”藏己”也可以在一些事上掌握主动权。
在战争中,即使掌握了主动权,也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
孙子也说了”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我方”不可胜”的条件都达到了,这时就是需要等待对方给我方”可胜”的机会了。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机会,孙子就要求我们要会控制自己,”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不要在自己是过激的情况下行动,那就是给对方机会,只有自己是在清醒的状态才可以保持自己的优势并能够在机会到来时准确的把握住。
在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好自己的自身内在价值,这是自身在生活中能够控制的”不可胜”的重要条件。
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敏锐的眼光,多方面思考,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很好的调节。
即使不能冷静分析,也要遵循不在情绪激动时做决定原则。
《孙子兵法》读后感3 《孙子兵法》是古人传下来的一本书,它记载着古人打仗时用的计谋和策略,还有办法。
《孙子兵法》分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这几类,记载着很多的知识。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他的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孔子属同一时代而稍晚。
每个原文后面,都有一个写那个意思的战例。
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檀道济唱筹量沙,里面写的是:公元420年,刘裕废去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
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消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
有一次,北魏军又来进犯济南,檀道济率领大军应战。
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双方交锋三十余次,每次交锋都是宋军获胜,北魏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山东历城。
宋军虽然连战连胜,但是有些轻敌,防备也有些松懈。
北魏军征战多年,也不是吃素的,深知粮草重要。
他们趁宋军不备,派精锐骑兵突袭宋军的粮草,放火把宋军的粮草烧了。
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断了粮草就没法坚持下去。
檀道济懊丧之极,与百般无奈中准备从历城退兵。
北魏军得知宋军缺粮撤退,急忙派大军追赶,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魏将暗暗想到:眼下没有了粮草,不要多少天一定不战自乱,便可将宋军一举消灭。
宋军战士眼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些害怕,檀道济却不慌不忙的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就亲自带领一批管粮草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草。
敌人的探子偷偷地向营里探望,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都装着雪白的大米。
魏兵的探子赶快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的军粮还绰绰有余,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打败仗。
魏将得到情况,以为宋军虽然被烧了些粮食,并没有断粮,现在撤退,只是想引诱自己上当,这个老狐狸,自己差点就上了他的当!其实,魏将上了檀道济的计。
檀道济在营房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白米而已……檀道济真是聪明,靠自己的.镇定和计谋,保全了宋军,让宋军安全的打道回府。
在里面,许多人都是用自己脑袋里的计谋和策略,打赢了许多的仗,或者用自己的办法,烧毁敌人的东西或精兵,或擒拿敌人的精兵。
我们只要读了《孙子兵法》这本书,头脑里肯定会有许多的知识,也特别聪明。
《孙子兵法》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就像我写的这篇《孙子兵法》其中的一篇一样,学到很多的策略和计谋。
在生活中,要镇定,不能慌慌张张的,比如说:你遇见歹徒了,然后他用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首先,你不能慌张,必须听从歹徒说的每一个字,如果你不服从,他有可能把你杀了。
到了一定的地点,歹徒把你放下了,你就必须想,我该怎么逃走,有什么方法逃走,这就必须要计谋了,你必须先看看周围的地形,看那个屋子有几个门,几个窗户,你就必须计划好从哪个门出去最有利或从哪个窗户最有利,所以,可能会用到《孙子兵法》哪一篇故事的计谋了。
就比如说我在和我爸下象棋的时候,就必须想好策略,比如我的车走哪里不会被他吃掉,比如我怎样才能保护好我的帅,这些都是要策略的。
下棋像打仗一样,以前有些古代人不能用嘴说我被包围了,只能靠下棋告诉对方我被包围了。
下每一步棋都是要深思熟虑,假如下一盘棋,我输了,可以无所谓,但是打仗是不能输的,可能最后一仗,我输了,那我的城池就可能被别人给抢走,所以要算计要对方下一步该走什么,我下一步该走什么,这些都是要策略、计谋。
假如我的车被对方吃了,我就要想我该用什么来保护帅,不能一输了车就特别慌张,要学檀道济那么的镇定,被烧了粮草也不会大叫:“什么,魏军居然烧了我们的粮草,我们的战士怎么办?我们的那些宝马怎么办?我们会不会饿死?我们会不会被魏军抓去?”他不会这样,他在考虑下一步会怎么做,怎样才能让魏军趁虚而入,这些,都需要计谋、策略和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