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家“无为”思想
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社会和人,如何处置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文明非理性的方面及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家无为有为
一、道家“无为”思想的涵义
道家“无为”思想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道法自然”。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道、天、地、人四个最大中,人只不过是其中一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就是自成法则的自然规律。
“无为”从道家的本意和要求来说,绝对不是讲不做事情、没有行动。
“无为”在最初道家思想中,是指要避免反自然的行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里就是指要“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
可见,“无为”的内在要求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要让自然或事物按白己的规律去运动,而不要人为地去妄加干涉。
《老子》讲:“不知常,妄作,凶”。
由此进一步看出,“无为”的深层要求和目的还在于是为了无不为。
二、道家“无为”的表现及运用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
“功成身退,天之道”,“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无忧”,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知足之足常足”,“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无为”就是没有自己的私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用“无为”思想来诠释他的政治哲学。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说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祸害百姓,违反天道的行为,所以使百姓饥饿,国家难治。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说统治者采取“有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所以只会失败。
“无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扑。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
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主张无为,始终是在努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对立:一是现实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是说不要以心智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的造作去帮助自然,乃至毁灭自然。
但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往往凭借那么一点点非常有限的片面的知识,仰仗着自己几乎无法控制的现代科学技术,便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满足日益膨胀的功名利禄的需要,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狂妄自大地扬言要征服自然,于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都是违背自然之道、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必然结果,它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恰恰相悖。
三、道家的“无为”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无为”对个人处事方式的影响
其一,“宠辱不惊”,不为物役和名累。
不为物役,不为名累,宠辱不惊的恬淡心态能使人们超越急功近利,这种高贵的心理素质能帮助人们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
在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干部的任期、“能上能下”等都将成为一种制度。
如果我们都能在言行上正确回答“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当官是为了什么,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的话,就能达到“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境界,也才有可能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句道家的名言。
勿容置言,我们面对《老子》这部经典著作,在对其“无为”思想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其“无为”之说致命的弱点,即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道家只看到“人法自然”的因循一面,而看不到人对自然和社会改造的“有为”一面。
还有,老子的思想中不包括竞争意识,既不鼓励人们为改善个人境遇而奋斗,也不倡导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
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再有,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栓桔了其理论的展开和发展。
尽管如此,人类社会在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今天,社会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为维护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等等,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老子》及其道家的思想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其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
从其理上看,道家主张超越世俗的物质欲望,倡导淡泊名利、俭音寡欲的人生态度,劝戒人们不要为财货物欲或名利地位而抛弃人格,丧失自我。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众多仁人志士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
道家还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宽阔胸怀和祸福相倚的辨证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视觉来看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启迪人们不要为名声、财货这些世俗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身心健康,要“以无厚人有间”、应“安时而处顺”、“不与物迁”。
其三,“知其雄,守其雌”。
《老子》赞美柔弱,但并不是主张永远柔弱。
就精神状况而言,《老子》是主张永远柔弱;就物质状况而言,《老子》不是主张永远柔弱,而是主张柔弱变刚强,如前所述要强大到“取天下”。
由弱变成了刚强,怎样保住刚强,发展刚强?《老子》提出要“知其雄,守其雌”。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你很“雄”了,要以“雌”自处。
:涣言之你很刚强了,要以柔弱自处。
以刚强自处,是死路;以柔弱自处,才是生路。
具体到一个领导干部也是如此,如果高高在上,严重脱离群众,老子天下第一,工作作风不民主,霸气十足,独断专行,这种所谓的“刚强”最多只能是表面的,不可能长久。
(二)、“无为”思想对治国安民的启示
在老子看来,圣人之治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在这里,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无为而治思想所包含的尊重“自然”自身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维护宇宙中“各系统”天成的运行规律—“道”的思想,对于进一步从哲学的层面总结建国后的经济建设过程和社会政治生活,理解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和意义都有一定的帮助。
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长期以来推行的是“有为”政治的政府。
“有为”也好,“无为”也罢,关键是看在治理社会和发展经济中是否遵循各自发展规律。
如按事物自身规律办事,
这种“有为”也就是“无为”。
若相反,尽管是取“无为”但还是未得其“道”。
如以搞运动的方式来搞经济建设,诸如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今天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急功近利,以及一届班子一个规划等现象。
对照古训,确有值得进一步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
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根源,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表现形式的偶然性,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就是要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客观真理,以“无为”为“有为”。
参考文献
[1]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M].
[3] 李申:老子与道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
[4] 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