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研活动感想

教研活动感想

教研活动感想
吕中田晓春自从本学期第八周开始教学研讨活动以来,我有机会学习了我们语文教研组其他老师的课,课堂上年老教师的稳重丰富的经验及年轻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学习心得: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听完几位老师的优质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

1.知识点深度、广度适当知识点涉及知识太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太浅又会浪费时,面太广则显示不出本课特点(况且时间有限),面太窄则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取舍,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取舍和补充。

只有深入地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才能把内容选好。

2.横向、纵向联系
知识点之间有其内在的、紧密的联系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或本门课前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无处不在。

只有非常清楚这些联系,才能明确每堂课所传授的知识所处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进而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前后呼应、条理清楚。

3.重点、难点突出
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是判断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对于重点内容要舍得下功夫、花时间,并在提问、板书、讲述、练习、总结等阶段,均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精力集中,目的明确,弄清搞懂,印象深刻。

对于难点或复杂的问题,可采用铺路搭桥、化整为零的方法。

抽象的问题可结合图表、利用模型;深奥的问题可通俗举例、类比推理;隐蔽的问题可顺藤摸瓜、层层剥皮,都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

此外,不备学生的备课,不叫真正的备课。

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最好来一个角色转换,站在学生的方位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一想,怎么设计课堂提问,叫哪些学生来进行练习,如何来练习才能使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新知。

只有吃透了教材,才可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真正做到了“吃透教材”。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

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

如果让语文教师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语文课,答案肯定多种多样。

“课如玫瑰”,要激情飞扬;“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糖”,要有滋有味……美到极致是平实、自然,因而我觉得应该“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

今天这节课,正是“简单语文”的生动演绎。

导入课题、自主识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突破、拓展写话,环环相扣,线索明朗,轻松自然。

但“简单”是一个相对概
念,有简单就一定有复杂,只有“复杂”作为前提,这样的“简单”才会有保障,才不会沦落为“简单化”,正所谓“简约,而不简单”。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融会贯通的读,多元感悟的读,读厚了文本、读深了文本。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

最后,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在上课时,有几位老师的语言魅力深深的折服了我,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她们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相应、合理的评价。

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对此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今后将尽可能的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

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