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取得存货应当支付的合理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其组成内容应当与实际成本完全一致。

除特殊情况外,计划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

(收发频繁,期初计划,期末调整。

省去运营中大量复杂的记账工作。


“材料采购”账户结构:(差异额就是计划与实际的差异体现,计划与实际相差了多少。


2、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不相等时,差异关系如下(把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进行反映):(1)、当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时:实际成本+结转入库材料的节约差异额=计划成本(即:实际成本=计划成本-结转入库材料的节约差异额);(借贷相等)
(2)、当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时:实际成本=计划成本+结转入库材料的超支差异额(即:实际成本-结转入库材料的超支差异额=计划成本)。

(借贷相等)
3、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分类登记。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注意:该科目是资产类,是“原材料”账户的抵减附加调整账户)——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分别“原材料”、“周转材料”等,按照类别或品种进行明细核算。

为了使账实相符,根据实际成本对计划成本进行多还少补。

这样资产总值就不会出现错误。

1、取得存货形成差异时:
①超支差异——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则实际资产>账面资产,在“材料成本差异”科
目(资产类)的借方登记补足。

②节约差异——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则实际资产<账面资产,在“材料成本差异”科
目(资产类)的贷方登记减去。

2、发出存货并分摊差异时:
“生产成本”等账户的借方(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贷方(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结构(资产类账户):
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和月末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进行反映(账实相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