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司马光是一个聪慧大胆的孩子。
2.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的收获?(学生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
2.师:同学们都很用心,知道了不少关于司马光的故事。
今天,我们又会知道一个关于司马光的什么故事呢?(板书课题:司马光)
3.这篇文章与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一样吗?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跟着老师一起来学学吧!
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
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
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重点)
2.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
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
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以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
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然后导入课题,简单介绍文中主要人物。
(二)反复朗读,读好文本。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
因此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
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
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
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三)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
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突破难点。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桥梁。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一个大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让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句子,一句一句的让学生汇报理解,并有意地进行学法的引导。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连句。
理解之后大声朗读,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再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动漫故事,激发兴趣,学生自由读课文、读译文。
交流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地方写出了司马光很聪明。
在此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五)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六)指导朗读,拓展延伸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
2.指名读。
(师点拨:“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
兴的语气。
)
3.我们知道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同学们要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去找找关于司马光的故事读一读吧!
四、古今对比,探究文言文学法
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演真是充满了童真童趣,带给我们审美的享受。
其实,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很多的版本。
(课件出示白话文版本的故事)
2.学生自读屏幕上的内容,对比课文,小组内讨论:这篇选文和课文有什么不同?
3.指名小组代表发言。
其他小组补充。
4.师点拨学法: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课外选文是一篇现代文。
现代文就是用我们现在通用的语言来写的,一读就懂,而文言文却因为词句简洁而内涵丰富,让人读来费解。
但是,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也能读懂。
常用的方法就是:第一,反复诵读原文,读准句子;第二,结合注释,尽力理解文中句子,弄懂文章大意;第三,利用组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文言词语,补充理解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阅读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板书]
24司马光
文言文学法指导
读出停顿
借助注释
理顺内容
感悟主题
[教学反思]
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我觉得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
指导学生朗读,我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
诵读兴趣;第二,指导学生将课文读通顺,其中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能背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