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
会写“晨、绒”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教学重难点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可出示图片或视频)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教师配乐范读。
3、学生齐读4、小组开火车读生字,指名读生字,教师纠正读音5、学生试读。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7、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8、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9、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1)着重分析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归纳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左窄右宽:绒、球、汉、艳、服、扮、读、静、停左宽右窄:影左右等宽:粗(2)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3)学生写字。
(4)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这一课我们要继续朗读感悟,进一步地发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
二、研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1)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4)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3)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学习“第四自然段”(1)这所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2)我们参观了这所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三、总结课文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3、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写一写。
(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板书设计大青树下的小学穿戴不同语言不同共同学习共同游戏热爱团结《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背、圈”。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教师配乐范读。
3、学生齐读4、小组开火车读生字,指名读生字,教师纠正读音5、学生试读。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7、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8、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9、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1)着重分析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归纳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2)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3)学生写字。
(4)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10、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11、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三、研读课文1、什么叫“私塾”?“私塾”的教学与现在的学校教学有什么不同?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3、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5、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6、指导朗读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
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7、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8、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设计私塾读书像唱歌唯有一人壮胆问边学边问不懂就要问学生惊呆静无声戒尺拿起厉声道收获多先生细讲学生听《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2、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欣赏,让同学说说看到了什么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3、指名读,纠正字音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4、指导书写①“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②“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三、深入研读1、说说诗中有哪些景色?(寒山石径斜人家枫林霜叶)2、哪些是在远处看到的?哪些是在近处看到的?(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近景:枫林霜叶)3、这些景色是在哪个季节出现的?(秋天,枫林)4、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山行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近景:枫林霜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背诵《山行》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有关秋天的古诗。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教师范读3、指名读,纠正字音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4、指导书写三、深入研读1、说说诗中有哪些景色?(荷尽菊残橙黄橘绿)2、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3、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4、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5、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6、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配乐朗读)7、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2、背诵、默写《赠刘景文》。
第3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教师范读3、指名读,纠正字音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4、指导书写三、深入研读1、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时间——夜晚书:写所见:所看到的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2、介绍作者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小组间交流。
4、集体交流。
指名说一说。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5、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景——冷)6、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7、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8、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一灯明”9、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10、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板书设计山行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近景:枫林霜叶赠刘景文荷菊橙橘景——冷夜书所见思念家乡事——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读写“印、规、铺、迟”等生字,理解“明朗、湿漉漉、熨帖、规则、凌乱”等词语。
2、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感受秋天的水泥道上的美丽,体会作者的心情。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感受秋天的水泥道上的美丽,体会作者的心情。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铺满落叶的水泥道路上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去欣赏秋天的美吧!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读准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