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铅釉软陶
答:铅釉软陶是指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表面有铅釉的陶器。

铅釉陶以粘土作胎,铅釉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大约在700摄氏度左右即开始熔融,温度较低,属于低温釉陶。

它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

铅釉陶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汉代铅釉陶器都是明器,无实用器,这可能是因为烧成温度低,器体不坚固及铅釉对人体有害不宜做实用器的缘故。

2.三期论
答:“三期论”是1819年由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克里斯琴·朱尔金森·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的史前文化分期理论,他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

汤姆森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

汤姆森的学生J.A.沃尔索又将三期说用于野外古迹的分期,并以发掘工作中所见的地层关系作为证据。

1843年,沃尔索发表了《丹麦原始时代古物》一书,是三期说作为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基础。

3.相对年代
答:相对年代是考古学年代分类的一种,与其相对的是“绝对年代”。

“相对年代”是
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绝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具体年代)。

确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是考古学研究中两种常用的断代方法。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判断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4.放射性碳素断代
答: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

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

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在5万年以内。

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5.马家窑文化
答: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了,主要分布在甘肃,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

其石器多磨制,常见穿孔;彩陶特别发达,图案复杂多变,画彩技术十分成熟;主要农作物为粟和黍,家畜、家禽有猪、狗、羊、鸡;房屋多为方形地面式;盛行土坑葬;彩陶上墨笔书写符号达130多种;发现陶祖和陶塑男性裸体像,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6.古物陈列所
答:古物陈列所是我国第一个以皇家藏品为主的博物馆,于1914年在故宫文华殿和武英殿成立,首开皇宫社会化的先河。

它是一个主要保管陈列清廷辽宁、热河两行宫文物的机构,代表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博物馆的水平,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在1948年3月与故宫博物院合并。

7.生态博物馆
答: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一个新的类型,它是在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与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背景下产生的。

希微贺给生态博物馆也曾下了如下的定义:“生态博物馆是由地方当局和居民共同筹划、建造和运作的设施。

地方当局负责提供专家、设备和资金,而当地人民则依靠他们自己的意愿、知识和个人力量推动工作。


8.大不列颠博物馆
答:大不列颠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它是在私人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奠基人是著名医生汉司·斯隆。

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大不列颠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9.复原陈列法
答:复原陈列法是常用的效果较好的陈列法,按照文物的本来面貌给以科学的复原。

复原的方法有成套文物组合复原法、文物与环境组合复原法、文物与模型组合复原法、文物与图象组合复原法、文物与实际操作组合复原法等,在社会历史类陈列或自然科学类陈列中广泛使用。

它使某些历史现象或自然环境再现于陈列室中,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10.观光休闲型游客
答:观光休闲型游客大多是非组织的零星而来,但数量很多。

这类参观者的文化水平、
年龄层次以及职业等等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其主要的是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旅游、消遣娱乐,满足好奇心,或陪同亲朋游览的一些人们。

这类观众的特点往往是具有一次性、随意性、消遣性和旅游观赏等。

他们目的不一,因而对陈列展览的兴趣所在也不完全相同。

二、简答题(8选4)
1.商文化分期。

答:商文化大致可分为两大期,武丁以前为早商文化即二里岗早期文化,武丁至帝辛时期为晚商文化即小屯文化。

(1)早商文化
早商文化即二里岗早期文化,是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的文化,其文化遗存在河南分布最为密集,此外还见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安徽以及江西等地。

根据郑州二里岗和南关外的地层关系,二里岗期文化又可分为早、晚两期:
①早期
早期以二里岗下层以及南关外中层为代表,陶器的器壁一般较薄,卷沿,饰细绳纹。

常见的器形有鬲、大口尊、盆、罐等,真腹豆较多,铜容器少见,卜骨或有灼无钻,或有灼有钻
②晚期
晚期可以郑州二里岗上层、藁城早商遗址、济南大辛庄商代早期层为代表,陶器器壁一般较厚,多折沿,绳纹略粗。

假腹豆较多。

刻纹白陶开始兴起,成套青铜礼器比较常见,个别陶器、骨器或骨片上刻有文字,卜骨大都有灼有钻。

(2)晚商文化
晚商文化即小屯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

①早期
早期以“殷墟文化第二期”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较少,刻纹白陶盛行,陶壁一般较厚,粗细绳纹并存。

真腹豆与假腹豆共存,圈足都较粗,卜骨卜甲都有钻有凿,甲骨卜辞大量出现。

②中期
中期以殷墟文化第三期为代表,陶器中的泥质红陶显著增加,刻纹白陶继续盛行,陶胎厚,绳纹粗,盛行三角形划纹,大口尊少见。

③晚期
晚期以殷墟文化第四期为代表,陶器又多饰网状划纹,大口尊绝迹,卜骨卜甲也为钻、凿兼施,甲骨卜辞大量出现。

2.战国都城的特点。

答:战国时期,列国有都,大夫有邑,城的数量和规模有了大发展。

目前经考古发掘或调查的战国都城和重要城邑三四十座,有的沿用春秋故城,有的为新建,如咸阳的秦国都城雍城、栎阳等。

当时的城市突出了军事设防的战略考虑。

战国都城的一般特点有:(1)平面大多呈方形或长方形。

(2)选址和营造上突出了攻战、防御考虑,有环绕城的护城壕沟或以天然河道为屏障,排水洞也兼顾防人进出。

(3)两城制,分大城(郭城)和小城(宫城),宫城居君,郭城卫民。

(4)宫殿区地势高亢,又有高大的夯土台基,眺临全城,突出了专制政治的特色。

(5)城内道路、街区、排水设施齐全,有商业区的市井、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划,手工业作坊有专为官室服务和民用两种。

(6)城内面积广大,有贵族的墓地,可能还有农区。

3.西汉帝陵的陪陵。

答:西汉帝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境内。

(1)西汉帝陵简介
西汉十一个皇帝的陵墓,除汉文帝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塬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西起兴平县豆马村,东到咸阳市正阳乡张家湾,依次排列着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衎康陵、汉元帝刘奭渭陵、汉哀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祖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阳陵。

(2)西汉帝陵的陪陵
西汉沿袭秦制有陪陵制度,该时期的陪陵在帝陵东边或东北边,长陵陪葬墓规模最大,陵园东门外有70余冢,最少的是成帝延陵,只有1座。

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卫青、霍去病、霍光墓等20余座。

这些帝陵加上皇亲国戚、权臣列侯的陪葬墓自东而西绵延百里。

4.东汉铜镜分期。

答:东汉铜镜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1)东汉早期
该时期基本继承新莽时期铜镜的风格,继续流行鸟兽或四神博局镜。

镜上饰流云、波折、锯齿纹,镜背分为四区八等分,布置四神、鸟兽、羽人等。

新莽时出现的变形四叶纹镜逐渐流行。

此外铭文镜也逐渐增多,铭文加长,如官营作坊的“尚方镜”,和民营作坊的“姓氏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