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题:1.干洁大气2.下垫面3.气象要素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1.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和。
2.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3.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辐射。
4.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夏天比冬天。
5.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根据大气中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和。
7.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8.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9.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千米。
三、判断题:(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1.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它与平流层温度的铅直分布有什么关系?2.二氧化碳的日年化、年变化和长期变化的特点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为何气象学中将大气中含量并不太大的水汽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成分?4.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5.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一、名词解释题:1.辐射2.太阳高度角3.太阳方位角4.可照时间5.光照时间6.光合有效辐射7.大气逆辐射 12 .地面有效辐射 8.光周期现象 9.长日照植物 10.短日照植物 11.温室效应二、填空题:1.常用的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是。
2.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为。
3.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
4.当绝对温度升高一倍时,绝对黑体的总辐射能力将增大倍。
5.如果把太阳和地面都视为黑体,太阳表面绝对温度为6000K,地面温度为300K,则太阳表面的辐射通量密度是地表面的倍。
6.绝对黑体温度升高一倍时,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就变为原来的。
7.由冬至到夏至,北半球可照时间逐渐。
8.光照时间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发育速度就会。
9.在干洁大气中,波长较短的辐射传播的距离比波长较长的辐射传播距离(20)。
10.地面温度越高,地面向外辐射的能量越(22)。
11.地面有效辐射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23),随地面与空气温度之差的增大而 (24),随风速的增大而(25)。
12.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称为(26)。
三、选择题:(说明:在四个答案中,只能选一个正确答案填入空格内。
)1.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将________。
A.延长;B.缩短;C.不变;D.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2.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________较多的结果。
A.吸收;B.散射;C.反射;D.透射。
3.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________中。
A.红外线;B.紫外线;C.可见光;D.长波辐射。
4.在大气中放射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________。
A.氧;B.臭氧;C.氮;D.水汽、水滴和二氧化碳。
5.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____。
A.加快;B.减慢;C.不变;D.取决于气温。
四、判断题:1.对绝对黑体,当温度升高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将向长波方向移动。
2.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地理纬度等于太阳赤纬。
3.时角表示太阳的方位,太阳在正西方时,时角为90°。
4.北半球某一纬度出现极昼时,南半球同样的纬度上必然出现极夜。
5.白天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空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
6.光合有效辐射只是生理辐射的一部分。
7.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
8.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9.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的气体,对地面辐射也必然很少吸收。
10.北半球热带地区辐射差额昼夜均为正值,所以气温较高。
六、问答题:1.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异同是什么?2.试述正午太北半球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3.可照时间长短随纬度和季节是如何变化的?4.光照时间长短对不同纬度之间植物的引种有什么影响?5.为什么大气中部分气体成分对地面具有“温室效应”?6.什么是地面有效辐射?它的强弱受哪些因子的影响?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7.试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谱段对植物生育的作用。
8.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植物一般原产于低纬度地区?9.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第三章温度一、名词解释题:1.温度(气温)日较差2.温度(气温)年较差3.日平均温度 5.活动温度 6.活动积温7.有效温度 8.有效积温 9.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三基点温度 11.农业界限温度 12.下限温度(生物学零度)二、填空题:1.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时,最低温度出现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最冷月在月。
2.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3.土壤温度的日铅直分布的基本型有:白天为型;夜间为型;上午为型;傍晚为型。
4.在对流层中,若1000米的温度为16.5℃,气温铅直梯度是0.65℃/百米,到2000米处,温度应是℃。
5.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常由而造成。
多发生在季节。
6.我国气温日较差,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且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
7.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0℃持续日期,称为。
12.某地某月1~6日的日均温分别是10.2,10.1,9.9,10.5,10.0,10.2℃,若某一生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则其活动积温为℃,有效积温为℃。
三、判断题:1.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2.我国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是随纬度升高而升高。
3.寒冷时期,灌水保温,是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4.因为太阳辐射先穿进大气,再到达地面,所以地面上最高温度出现的时刻比空气的要稍后。
5.日平均气温大于5℃的日期越长,表示农耕期越长。
6.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7.对同一作物而言,其生物学下限温度高于其活动温度,更高于有效温度。
8.正午前后,土温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
9.地面辐射差额最大时,地面温度最高。
10.最低、最适、最高温度指标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与作用的持续时间有关。
四、选择题:1.某时刻土壤温度的铅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 )。
①清晨转换型②正午受热(日射)型③夜间放热(辐射)型④傍晚转换型2.地面温度最高时,则是( )时。
①地面热量收支差额等于零②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小于零③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大于零④地面热量收支差额不等于零3.由于水的热容量、导热率均大,所以灌溉后的潮湿土壤,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变化是( )①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快②白天升高快,夜间降温慢③白天和夜间,升温、降温都快④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慢4.我国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着纬度的升高是( )。
①日较差,年较差均减小②日较差、年较差均增大③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④日较差增大,年较差减小五、问答题:1.地面最高温度为什么出现在午后(13时左右)?2.一天中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各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何最高温度一般不出现在正午?3.试述我国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的变化特点、以及海陆对它的影响。
4.空气块在作上升运动时会降温的原因是什么?5.试述土温、水温和气温三者变化特征的异同。
6.试述“积温学说”的内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7. 农业气象学常用的界限温度有哪些?8.土中温度的变化特征是什么?9.某种植物从出苗到开花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一定的,它在日均温恒为20℃的条件下从出苗到开花时间为100天,而在18℃时为125天。
如果让这种植物在25℃条件下生长50天,然后转移至20℃的条件下栽培,问该植物从出苗到开花共需多少天?其生物学零度为多少?10.为什么对同一植物的同一发育期,积温也存在不稳定性?第四章水分一、名词解释题:1.饱和水汽压2.相对湿度3.饱和差4.露点温度5.降水量6.干燥度7.农田蒸散8.辐射雾9.相对湿度 10.饱和差 11.平流雾 12.水分利用率 13.蒸腾系数。
二、填空题:1.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
2.蒸发量是指一日内由蒸发所消耗的。
3.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
4.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有冷却、冷却、冷却和冷却。
5.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
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则相对湿度是。
三、判断题:1.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饱和差则等于零。
2.相对湿度在一天中,中午最大,早上最小。
3.甲地降水相对变率较乙地同时期的相对变率大,说明甲地降水量比乙地多。
4.形成露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上,出现霜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下。
5.当干燥度小于0.99时,为湿润,大于4为干燥。
四、选择题:1.当饱和水汽压为8hPa,相对湿度为80%,则水汽压为( )。
①6.4hPa,②4.6hPa,③8.0hPa,④4.0hPa2.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则( )。
①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0;②气温=露点,饱和差大于零;③气温=露点,饱和差=0;④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
3.中午相对湿度变小,主要因为气温升高,从而使( )。
①e增大,E不变;②E比e更快增大③E减小,e更快减小;④蒸发量增大,E降低。
五、简答题:1.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如何?2.影响农田蒸散的主要因子是什么?3.试述雾的种类及成因,并分析雾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4.简述各种湿度特征量的定义和表示的意义5.开水杯上和夏天冰块周围均可出现水汽凝结成的水雾,试分析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比较其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6.简述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和原因。
7.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形成露和霜?为什么?8.某日晨最低气温t m=10℃,露点t d=9℃,据预报次日晨t m=8℃,t d不变,试估计次日晨是否有雾?如有的话可能是什么雾?为什么?9.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有利于降水的形成?10.简述人工降水的原理和方法。
七、计算题:1.当饱和差为1hPa,相对湿度为80%,求饱和水汽压是多少?2.当气温为15.0℃时,饱和水汽压为17.1hPa,在气温为26.3℃时,饱和水汽压为34.2hPa,现测得气温为26.3℃,水汽压为17.1hPa,试求相对湿度和露点是多少?3.在气温为15.0℃时,测得水汽压为13.4hPa,气压为1010.0 hPa,试求比湿、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