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3年7月,美英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成功的直接前提是( )A.北非战事胜利结束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C.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D.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解析:选A 从地理位置上看,只有北非战事取得胜利,才能使西西里岛登陆无后顾之忧。
2.下边漫画提供了极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A.“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B.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C.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军解析:选A 图片反映的是1943年欧洲和北非战场的形势,A项发生在1944年。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图中的①②③④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反法西斯国际会议(下图),其中对战后国际政治关系产生最深远影响的会议发生于( )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A 二战中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分别为:开罗会议(图中的②)、德黑兰会议(图中的③)、雅尔塔会议(图中的①)、波茨坦会议(图中的④)。
二战后所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称为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会议影响最为深远,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后阶段的步伐以及对战后国际和平的维护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会晤,这时( )A.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已开始瓦解B.欧洲第二战场刚刚开辟C.法国已经获得解放D.中国战场的战事基本结束解析:选A 意大利法西斯于1943年宣布投降,是德、意、日三国轴心中第一个退出的国家。
因此,这一事件应是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的标志,故选A;B是1944年6月,排除;法国是在诺曼底登陆后解放的,排除C;D是1945年春,排除。
5.1943年7月,德军集中精锐部队又一次对苏联军队发动战略性进攻。
苏军调集重兵严阵以待,双方展开空前规模的坦克大战,德军损失惨重并从此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这次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B.库尔斯克战役C.阿拉曼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解析:选B 1943年7月在苏德战场上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即库尔斯克战役。
此次战役之后,德军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故答案为B项。
莫斯科战役发生在1941年,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1942年7月,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三项。
6.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不包括( ) A.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转守为攻B.苏军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C.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D.北非战事胜利结束解析:选A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使得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转守为攻,故选A。
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会战爆发,此次战役使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转入了战略进攻;1943年8月17日,西西里战役的胜利直接导致了墨索里尼垮台,以及意大利的投降,标志着轴心国集团开始解体;1943年5月,英美联军在北非战场打败德、意军队,北非战事胜利结束,排除B、C、D三项。
7.“联合起来力量大,联合起来我们就会赢”,这是二战期间盟国发行的海报。
下列战役最能直接体现“联合起来我们就会赢”的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B.中途岛战役C.莫斯科战役D.柏林战役解析:选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盟军和苏军对德国首都柏林进行了夹击进攻,最终迫使德国投降。
8.1944年6月,盟军实施了“霸王行动”计划,进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这次行动( )A.加速了北非战场的胜利进程B.导致了意大利法西斯的溃灭C.使法西斯德国处于夹击之中D.改变了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解析:选C “霸王作战计划”的实施就是诺曼底登陆,这次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武装力量处于两面的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溃灭。
故选C。
9.波茨坦公告发表后,直接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重要事件是( )①中国人民发起全面反攻②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③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④德国法西斯彻底灭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A ①②③事件都给日本法西斯以致命打击,促使了日本无条件投降。
德国法西斯灭亡使日本法西斯陷入孤立作战的境地,但不是其投降的直接条件。
故选A。
10.下图照片摄于1945年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A.宣布决不与法西斯国家单独媾和B.决定苏联参加对战后欧洲的安排C.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D.确定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解析:选B 图片上是被称为二战“三巨头”的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会议是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A项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C项是1945年《波茨坦公告》的内容,D项最有迷惑性,雅尔塔会议规定苏、美、英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对德国分区占领的设想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就提出来了。
故选B项。
11.二战期间,中国曾两次与英美发表重要宣言或公告,这说明( ) A.英美对日侵华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英美为了中国领土完整而对日作战C.中、英、美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需要相互支持D.中国取得了与英美相同的国际地位解析:选C 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需要相互支援和配合,而且中、英、美都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更需要相互支持。
12.中国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有( )①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②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其他遭受到日本法西斯侵略、威胁的国家③中国战场的存在,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④中国战场有力地援助了盟军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减轻了盟军的压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A 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有效地牵制了日本的军事力量,支援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斗争,①②③④都是具体体现。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13.(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我两国人民要求开辟一个战场,以此卸下苏联人肩上的压力……即使还没有得到全盘成功,但毕竟成为一个巨大的收获,必须实现这个计划。
”——1942年4月罗斯福给丘吉尔的信材料二:“1942年在欧洲组织第二战场是莫洛托夫(苏联外长)在伦敦逗留期间早已决定的……我们还了解到组织第二战场的目的是使东线德军撤往欧洲……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我和我的同事们认为1942年存在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有利条件。
”——1942年8月斯大林致英国政府《备忘录》材料三:“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
因此,我们无法在这方面做出许诺。
”——1942年4月丘吉尔致苏联政府《备忘录》(1)据材料一说明罗斯福的主张和战略意图是什么?(12分)(2)材料二中斯大林所说的“最有利条件”是什么?(8分)(3)对于在1942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丘吉尔持什么态度?其目的何在?(10分)答案:(1)主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东西夹击德国。
战略意图:减轻苏联压力,沉重打击德军,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2)当时德军主力集中于苏德战场,在西线力量薄弱。
(3)态度:拖延甚至拒绝。
目的:让苏德双方在战场上相互削弱以有利于英国。
14.(22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立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4分)(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8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
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6分)(4)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4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可得出直接原因是英国的请求,结合所学知识,了解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面临的险恶环境,得出保卫滇缅公路这条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生命线。
第(2)问,第一小问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回顾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并联系材料一的内容即可得出;第二小问,成果及内容为开罗宣言的内容。
第(3)问《四国宣言》签署于1943年,因此不仅要从它的宗旨还要从当时背景来分析其签署的主要目的。
第(4)问提取材料信息可知,三则材料的共同点为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合作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故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直接原因:英国请求中国救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原因: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成果:发表《开罗宣言》。
内容: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主要目的: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落实:创建联合国。
(4)认识: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