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为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落实国家人才战略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学教师的要求,天津师范大学提出了“全力打造教师教育特色”的工作目标。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就是根据这一目标而制定的。
该方案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分离的模式,最终达到“双高”的目的,即学科专业教育高水平,教师专业化培养高质量。
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学科专业教育,达到学科专业本科毕业水平并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学有余力且志愿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本科生,在本科专业学习期间可以选修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教育教学顶岗实习任务,可以获得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业证书。
一、指导思想
1.课程方案要从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出发,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2.课程方案要按照教师专业化标准,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合格师资,体现课程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3.课程方案要按照终身教育理念,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体现课程的阶段性和选择性;
4.课程方案要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作为核心内容,融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体现课程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二、培养目标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合格教师:
1.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具备教师职业道德,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敬业爱岗的专业精神;
3.了解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养成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4.掌握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知识,初步养成教育科学素养;
5.掌握基本的教师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6.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三、课程结构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两部分组成,每部分由学习模块和课程两个层次构成。
根据本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通过整合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科教育知识,每部分设定四个学习模块,名称如下:
模块一:教育理念
模块二:教师职业基础理论
模块三:教师职业基本技能
模块四:教师职业体验与能力养成
在四个学习模块内设置精选的课程,课程设置分成必修、限制性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类,
必修课程体现的是必需的、核心的和基本的内容,限制性选修课程体现的是加深、拓展的内容,任意选修课程是满足学习者个性需求的内容。
学科必修模块一
学科必修模块三通识必修模块三
学科必修模块通识必修模块四学科限制性选修
通识必修模块一
通识限制性选修
学科任意选修通识任意选修
学科必修模块二通识必修模块二0
Z(课程类别)
X(课程选择)Y(模块学习顺序)
课程的学习按照先通识后学科的顺序,必修课原则上按照模块从上到下的顺序,与必修课程同行并排的选修课程,与该必修课程同期进行。
四、课程教学实施策略
1.注重学生对教师职业生活的体验,突出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职业,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要使学生关注教育实践,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了解,注重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结合,注重在中学的真实情景中学习和完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教师职业体验与能力养成模块)由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教学能力训练和教育教学顶岗实习三部分构成,教学中按顺序进行。
“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按照课程的教学要求进行管理,学校编制了“教育教学实践手册”,让学生按手册中设计的步骤亲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参加实习校的教师活动;教研活动见习;听课;课程资源采集;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课堂教学见习;学生课业辅导实习;学生学习评价见习;实验室或图书、资料室见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见习),充分体验教师的职业生活,实践课程由从中小学聘请的兼职教授与我校教师共同担任任课教师。
学生修完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后,通过微格教学进行教学能力训练,进一步掌握专门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扎实熟练的从业技能。
最后,还要到中学进行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走上教师岗位以后,能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
2.以学生为本,突出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互动性和选择性。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设计,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加大了学生学习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教学中普遍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改变以传授系统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实施“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辅以职场教学形式,使学习过程有益于学生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教师职业能力的养成;将重点讲授、自学研讨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动性的课程教学特色;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富有个性的学习,实现各种教学方式(自学、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课程、模拟训练、实习等)的有机结合。
3.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精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的成长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职前的准备期,职后的适应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教师素质的培养,在四个阶段中应各有侧重,有些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在教师教育的某个阶段要给以格外的关注。
职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指导下,遵循新时期的师德规范,具备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知识、教育技能,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入职需要,又要考虑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对必修课程进行了反复斟酌和精选,同时在选修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内容供学生选择。
五、课程设置与考核评价说明
1.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业要求修满3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22学分;限制性选修课程6学分(其中学科教育课程不低于3学分);任意选修课程2学分。
学生修满30学分以后,须在中学顶岗实习一个月(不计学分),但该项实习成绩作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业的一项依据。
修满30学分以后,希望多学习一些课程的学生,多修不限。
2.标☆的课程为网络课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标★为自主修读课程,不占课时,学习结束须参加学校或相关部门组织的考核,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3.通识教育课程的任意选修课以讲座的形式开设,学生选听5个讲座(每个讲座3课时),并根据具体要求完成相应作业后,取得1学分;学科教育课程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形式以各学科设课说明为准。
4.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确定。
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评价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终结性评价是对全部课程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
六、课程设置
注:模块一代表教育理念;模块二代表教师职业基础理论;模块三代表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模块四代表教师职业体验与能力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