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共30 题,每题1 分,共30 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名言
由谁提出。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 朱熹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A、联系与静止
B、全面与片面
C、整体与部分
D、普遍与特殊
3、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点的课程()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4、在教育的基本要素里,作为中介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影响
D、教育内容
5、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
A、教育制度
B、教育理念
C、教育机构
D、教育政策
6、教学管理的核心是()
A、教学思想管理
B、常规管理
C、教学质量管理
D、教学管理中计算机的
应用
8、“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句话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B】。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答案解析】:创造性指教师必须根据教育规律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创造性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教育;长期性强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示范性指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影响学生;连续性不属于教师劳动的特点。
9、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B】。
A、自由发展
B、自主发展
C、自愿发展
D、自动发展
【答案解析】: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使学生在多样性教育中学会选择、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
10、升学考试一般是典型的【D】。
A、标准参照性测验
B、学能测验
C、成就测验
D、常模参照性测验
【答案解析】:常模参照性测验是指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来说明某一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
重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主要用于选拔或编组、编班,如升学考试。
而标准参照测验是用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测验,如会考等。
[page]
11、下列不是课程安排的原则的是【B】。
A、整体性原则
B、研究性原则
C、迁移性原则
D、生理适宜性原则
【答案解析】:课程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有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性原则。
12、赫尔巴特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C】的特点。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统一
D、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答案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观点,反映的就是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统一的规律。
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不能把教学的教养作用(知识涵养)与教学的陶冶品性作用分割开来,应该把知识涵养与人的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13、最早提出并研究道尔顿制的教育家是【B】。
A、克伯屈
B、柏克赫斯特
C、道尔顿
D、布鲁纳
【答案解析】: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女士(1887~1973),于1920年创立的一种教学制度,因其创始于美国马萨诸塞卅道尔顿中学而得名,又称“道尔顿实验室计划”。
道尔顿制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废除班级授课制和年级制,特别注重个别教学。
14、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属于【C】。
A、全面调查
B、个案调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答案解析】: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它主要适用于那些反映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的调查。
15、下列哪些德育模式强调“学会关心”?【B】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答案解析】:体谅模式中的道德模式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明确提出教育即学会关心。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先学会关心。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
1、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
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就是电化教学。
4、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增进他们的个人价值的教育观念。
[page]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
1、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有哪几个方面?
【答案解析】:
人的成长是离不开环境的,只有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才能保证家庭教育任务的完成,良好的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的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表率作用;
(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3)父母的文化修养;
(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2、什么是参照群体?应当怎样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参照群体?
【答案解析】:
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
通俗地说,参照群体就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
班主任只有系统、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弄清学生选择的参照群体,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追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3、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2)课程计划的制定依据是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4、简述教学方法及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芩依据。
【答案解析】: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page]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
如果你是中学教师,将怎样组织课外活动?
【答案解析】:
指导学生去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外生活的多样性和质量性。
例如,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一些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旅行,多安排学生在课外听一些通俗易懂的报告和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的活动,帮助老人、军烈属料理家务,宣传交通安全,维持公共秩序,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等,可以指导学生去独立完成班上和学校的墙报和黑板报。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一些兴趣爱好小组,如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体育方面的小组,这样更容易发挥学生的特
长和兴趣,也能增长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团结集体精神。
也可以在学生的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走向书的世界,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也可以相应地组织一些读书汇报会、作品欣赏会、读后感之类的交流读书的心得,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