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先天后天迅速潜伏期非特异性特异性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1)屏障作用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

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

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b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的作用: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B细胞60%,T细胞40%);免疫应答的场所;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场所(抗体、干扰素、补体);有滤过作用。

C粘膜免疫系统(MALT)的特点:人体近50%淋巴组织存在于粘膜系统;人体粘膜表面积400平方米,能有效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其功能和特点如下:(1)粘膜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2)分泌型IgA(SIgA);(3)产生调节性T细胞(调节全身免疫应答);(4)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

第二章抗原抗原的概念: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为抗原(antigen,Ag)。

抗原具有两性能: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其中:完全抗原——抗原性+反应原性;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

半抗原:具有免疫反应性, 没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载体:赋予半抗原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

半抗原+载体=完全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物质的条件抗原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

分子量:10KD以上。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含芳香族氨基酸(在明胶分子表面接上少量酪氨酸能增强其抗原性)。

物理状态:聚合状态,颗粒状。

其中,大于10kD为免疫原,大于100kD为强免疫原,小于10kD为弱免疫原。

分子量大——抗原分子结构复杂——不易被降解——持续刺激免疫细胞——高免疫反应。

抗原的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种系关系越远,抗原性越强);未与宿主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如眼球晶体蛋白)。

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免疫原性的特异性和反应原性的特异性。

是指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只能产生与其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如痢疾杆菌只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痢疾杆菌抗体,而抗痢疾杆菌抗体只能与痢疾杆菌结合。

抗原决定族(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抗体及TCR/BCR 特异结合的基本化学单位。

注意:抗原决定簇而非整个抗原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表位的种类:1、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在免疫应答中,TCR(T细胞抗原受体)和BCR(B细胞抗原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不同,分别称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T细胞表位是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的抗原肽(呈线性排列);B细胞表位是天然的,位于分子的表面或转折处,为构象决定基或顺序决定基,是抗原分子的三级结构。

没有发现一个表位同时被T细胞和B 细胞识别。

2、根据结构分为两类:构象决定簇与顺序决定簇。

A、构象决定簇: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有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见于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一般位于分子的表面。

B、顺序决定簇:一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又叫线性决定基,多位于抗原分子的内部,主要是T细胞决定基。

抗原的结合价:抗原的结合价是指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基的数目。

半抗原为一价,而天然抗原一般是大分子,由多种、多个抗原决定基组成,是多价抗原,可以和多个抗体分子交互结合。

抗原的交叉反应: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天然抗原中,可能既有相同或构象相似的抗原决定簇,也有各自特有的抗原决定簇,前者称为共同抗原,后者称为特异性抗原决定簇。

机体的反应性宿主的遗传特性: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受免疫应答基因(主要是MHC)控制的。

因个体遗传基因的不同,人群中对同一抗原可有高、中、低不同程度的应答。

受年龄(青壮年强于幼年和老年)、性别(雌性比雄性动物抗体生成高)、健康状态的影响(感染、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第2节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一)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1、异种抗原:A、病原性微生物B、细菌外毒素、类毒素:外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外毒素减毒称为类毒素,亦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抗原)。

C、免疫动物血清:抗原接种到动物体内,所得动物血清含有抗体,也有动物蛋白。

2、同种异型抗原:人类或动物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和细胞成分也有差异,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体可发生免疫应答——即免疫排斥反应。

A型血: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有B抗原,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

人类同种异型抗原:血型(红细胞)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人主要为HLA)。

3、自身抗原1)隐蔽的自身抗原外伤、手术血流(免疫系统接触)神经髓鞘膜蛋白眼球晶体蛋白精子蛋白甲状腺球蛋白2)修饰的自身抗原感染、药物自身物质化学结构改变电离辐射(二)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分类(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

由多种不同的B表位和T表位组成,同类抗原决定蔟的数量少且分散存在,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多种抗体,并具有免疫记忆。

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是TD抗原。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

TI抗原是由多个重复B表位组成,仅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产生IgM类抗体,不具有免疫记忆。

绝大多数的多糖类抗原是TI抗原。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略第四章补体系统略第五章细胞因子略第六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略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器官或组织移植后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分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迅速而强烈的排斥反应;次要组织相关性抗原:缓慢而较弱。

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人类的MHC:HLA。

基因群编码的产物又称为MHC分子。

MHC通常代表基因,而MHC分子或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基因编码产物。

但专指某一动物时,MHC可同时代表基因和抗原,如小鼠MHC又称为H-2,既可代表鼠的MHC,也可指其编码分子。

*已证实,MHC的生物学意义远远超出移植物质排斥反应的范畴,其编码的分子具有提呈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识别及诱导免疫应答等重要功能,故其命名具有时代的烙印性和局限性。

MHC的分子结构、分布及功能I和II类MHC分子均由一条a和一条b链非共价结合而成。

a 链均为跨膜蛋白,MHC-I的b 链是可溶性的β2m,II类分子的b 链为跨膜蛋白。

从功能上可以将MHC分子分为三个部分:(1)抗原肽结合单位;(2)Ig样单位和跨膜单位;(3)胞内区。

MHC的分布MHC-I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不表达于:神经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滋养层细胞。

MHC-II表达于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胸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T细胞。

MHC分子的功能:识别和递呈抗原肽;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

抗原结合槽与不同抗原肽的亲和力各异,从而决定何种抗原肽可被提呈。

抗原的加工处理:被APC吞噬溶酶体抗原—————吞噬小体————内体————抗原肽————抗原肽-MHC复合物————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第八章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作用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在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中能够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专职APC: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非专职APC: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

第一节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一、树突状细胞(DC)1、起源与类型:不清楚,两发育途径1)髓样树突细胞2)淋巴样树突细胞2、膜分子:高表达MHC、CD80、ICAM-1、热休克蛋白等。

3、生物学作用1)抗原提呈(最强):比巨噬细胞强。

2)激活初始T细胞:一个DC激活300-1000个T细胞。

3)辅佐作用:对T细胞、B细胞的发育、成熟、活化、增殖、分化均产生重要影响。

二、单核/巨噬细胞膜分子:MHC、多种黏附因子、Fc受体(为对免疫球蛋白Fc部分c末端的受体。

)。

作用:1、抗原提呈(在递呈病原微生物抗原中功能最活跃):仅能刺激已活化的T细胞;2、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Fc受体);3、炎症调节;4、损伤修复。

第2节抗原提呈及其机制外源性抗原:来源于APC外的抗原,如被其吞噬的细胞、细菌。

(MHC-Ⅱ类分子)内源性抗原:在某些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

(MHC-Ⅰ类分子)抗原的加工处理与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一)抗原的加工处理1、外源性抗原(溶酶体途径)被APC吞噬溶酶体抗原—————吞噬小体————内体————抗原肽————抗原肽-MHC复合物————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2、内源性抗原(如下图)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第九章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构成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第一节T淋巴细胞(一)T细胞的表面标志(1)T细胞抗原受体:1)TCR:是T细胞抗原受体,是多肽链(含α、β、δ、γ四种多肽链),结合识别抗原,与一组CD3以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