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洋垃圾”视频,“洋垃圾”到底是该进还是禁呢?我们今天先来继续学习《拿来主义》,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了文章思路,明白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这节课我们来解决为什么拿来,怎样拿来。
二、探究文本,学习论证
(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的1至7自然段,回答问题:边读边勾画出相关的信息
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哪几个“主义”?它们的表现和危害是什么?
2.为什么要拿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哪几个“主义”?它们的表现和后果是什么?
明确:闭关主义
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实质:惧外、排外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
表现: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实质:媚外、卖国
后果:祸延子孙(子孙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
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毒害、侵略)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2.为什么要拿来?
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破不立
塞:堵塞;止:停止。
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
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立论: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
驳论: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
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在批驳、否定的基础上,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
文章前半部分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后半部分从正面论述了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二)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的8至10自然段,思考讨论:
1、第8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中外文化遗产
2、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分别是什么?
3、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对待文化的?
(三)本文的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第3段)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2.比喻论证(8、9段)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对比论证(8、9段)
——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4.因果论证(8、9段)
——因闭关、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要拿来
三、走出课堂思考反省
“洋垃圾”到底是进,还是禁?还是选择性的进?
四、课堂小结: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
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面对外来事物,我们该如何取舍呢?我们应该勇敢地拿来,然后占有、挑选并创新,为我所用!
五、布置作业
运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以“如何面对手机”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六、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拿来主义
送来主义
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