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4-22张可久散曲二首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4-22张可久散曲二首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3.审美视窗 词林之宗匠——张可久 一生坎坷,四十岁前为功名奔波,后曾为绍兴路吏。七十多 岁尚迫于生计,为昆山幕僚。张可久为元代创作散曲最多的作家 (小令 853,套数 9),朱权《太和正音谱》盛赞其词“清而且丽, 华而不艳,有不食烟火之气,真可谓不羁之才”。李开先《乔梦 符小令序》 :“元之张(可久)、乔(吉),其犹唐之李、杜乎!”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无题》愤世嫉俗。请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表现这一思想。
提示 1.运用比喻。写哪怕你像水晶环一样晶莹纯洁,在如
同面糊盆一样的大染缸里,也会被沾染,被染得一塌糊涂,沾染 各种恶习,会同流合污、营私舞弊起来。 2.运用反语。在混浊污秽的社会里,作者主张“胡芦提倒 稳”,即稀里糊涂地过日子是最稳妥的办法,宣扬“难得糊涂” 的处世哲学,实际上是反语,表现了悲愤的情绪。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一、文本审美 1. 《[中吕]红绣鞋· 天台瀑布寺》 (1)构思奇特。本曲首句便在“奇”、“险”上落笔,以剑喻 山,以冰帘喻瀑布,剑峰、冰瀑、哀猿、啼鹃形成统一的氛围, 使人意悚神骇。末句笔锋一转,点明“比人心山未险”的主旨, 引起人们的沉思。这种构思,迥异于常见的写景小曲。 (2)写景与议论融为一体。本曲前五句组织一连串形象描述天 台的“险”景,写“险”象,兴中有比,一方面收到生动形象的 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使比山更险的人心已寓不写之中。写景与议 论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2.词语释义
攒:聚集;雪剑:山峰积雪如剑 (1)绝顶峰攒雪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传说中的风神 (2)阴洞吼飞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命运不好、处境困窘无奈 (3)人皆嫌命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同“混沌”,懵懂 (4)清廉贬入睡馄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张可久(约 1270-1348 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 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 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 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 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活页规范训练
(3)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
品评
此三句意谓:读书写文章成了升官发财的手段,接待
宾朋的门庭成了坑人的陷阱,清正廉洁的人遭到贬斥打击,被人 看作无知的糊涂蛋。这里以三种丑恶现象作具体例子进行讽刺。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考点链接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重点突破 《天台瀑布寺》写景与议论紧相结合,对现实人 生作出深刻的思考。请说说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作品写了天台山之险,又痛砭世情,写人心叵测险恶, 表达了对世风恶劣的激愤之情。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张可久的作品, 为求脱离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于雅正, 在创作中有过于注重形式美的缺点。但是作为一种清丽的风格, 自成元代散曲群芳中的一葩, 他的作品使散曲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尤其是他的写景作品,有独到的功夫,如“云冉冉,草纤纤,谁 家隐居山半掩?水烟寒,溪路险,半幅青帘,五里桃花店”(《迎 仙客· 括山道中》)这类精致优美的小令,写出了江南旖旎明媚的风 光,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章糊了盛钱囤 清廉贬入睡馄饨 (4)_______________,门庭改做迷魂阵,_______________。
胡芦提倒稳 ______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结构图示 前五句:天台山和天台山飞 《[中吕]红绣鞋· 铺垫 瀑之险 天台瀑布寺》 末一句:人心之险 第一层:贪财→世风败坏 第二层:恶劣后果 《[正宫]醉太平· 无题》 第三层:举例讽刺 第四层:“胡芦提倒稳”→愤世嫉俗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散曲集有《小山乐府》 《张小山小令》 《张小山北曲联乐府》 等版本传世。 2.写作背景 《中吕· 红绣鞋· 天台瀑布寺》 :张可久沉沦下僚,生活窘困, 穷通无定,看尽世态炎凉。对生活的感受深切,且感情是沉痛的, 因此他的一些散曲借景抒情,表达不满。 《正宫· 醉太平· 无题》 :张可久凄凉的境遇,加上社会世态人 情淡薄,社会风气极端恶劣,混浊污秽,作者深处其中,激愤难 抑。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名句品评 (1)血华啼杜宇。
品评
按文意应为“杜宇啼血华”,用杜鹃啼血这一典故。
传说中古蜀国君主望帝杜宇屈死而化为鸟曰杜鹃,啼声悲切,泣 出皆血。此处指杜鹃鸟的啼声异常悲苦,它嘴中啼出的血变成了 鲜红的杜鹃花。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张可久散曲的艺术特色 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明朱权《太和正 音谱》誉之为“词林之宗匠”。许光冶说他“俪辞追乐府之工, 散句撷宋唐之秀。” 他的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是: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1.讲究格律音韵;2.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 3.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名 句,藉以入于典雅。这些特点在他的著名套曲《一枝花· 湖上晚归》 中有充分的表现:“长天落彩霞,远水涵秋镜;花如人面红,山 似佛头青。生色围屏,翠冷松云径,嫣然眉黛横。但携将旖旎浓 香,何必赋横斜瘦影。”这里用丰富的比拟和想象,勾勒西湖晚 景,精心雕章琢句,融合前人名句,创造出恬静清雅的境界,被 李开先誉为“千古绝唱”。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既通俗又高雅”是元散曲的一大特色, 《天 请以 台瀑布寺》和《无题》为例,说明“通俗”和“高雅”的具体表 现。
提示 《天台瀑布寺》写景精雕细刻,描写手法多样,运用
侧面描写衬托山之高险,含蓄蕴藉,华美典雅。而《无题》中“人 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面糊盆”“便”“盛钱囤”“清 廉”“胡芦提”“倒稳”等词句多为民间口语,显露率直,显豁 透彻,通俗易懂。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写作迁移 【角度一】 诗歌鉴赏 题目: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角度自定,题目 自拟。200 字左右。 【示例】 连类取譬,针砭世情 ——张可久《中吕· 红绣鞋· 天台瀑布寺》赏析 这是一首借山势之险恶写人心更险恶的叹世之作,从中可见 作者对元代世道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懑。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他从来都不是生活在此时,此地。因此,也就不能享受生活。 我已经逐渐明白,生活有它自己的时间表。生养一个孩子要 九个月,而养育成人要近二十年,要很长时间才能造就出一名小 提琴好手或是滑雪健将。取得成功需要时间——而要成为一个成 功的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3.名句背诵
悬崖水挂冰帘 倚树哀猿弄云尖 (1)绝顶峰攒雪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人心山未险 (2)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______________。 谁不见钱亲 (3)人皆嫌命窘,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思短章 就在此刻生活 我认识一个人,他总是迫不及待地“奔向未来”。譬如,我 们约好下班去喝一杯,他所谈论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该去哪儿 吃晚饭;到了晚饭的时候,他又急急忙忙吃完最后的甜食去赶奔 一家电影院;在电影院,最后一个镜头还没有结束,他就已经站 起来准备走了。回家的车上,他又在做明天、下一星期、明年的 计划。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2)比人心山未险。
品评
写人心比所见之景更加险恶。上下观照,读者恍然大
悟,原来前面所写的天台山之“险”全在于烘托出这一句。也因 为有了这一句,才使全曲另辟新径,使其艺术境界大大超出一般 的写景之作,成为格高意深之杰作。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活页规范训练
3.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
赏读: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 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4.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赏读:饱食伤身,欲多伤心。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 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情欲、贪欲。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写作审美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主旨归纳 1. 《[中吕]红绣鞋· 天台瀑布寺》 这是一首写景的曲子。前五句作者用刚劲瘦硬之笔组织一连 串形象写天台山的高险,使人意悚神骇。末句笔锋一转,道出了 警句“比人心山未险。”激起了人们对人间世相的沉思。 2. 《[正宫]醉太平· 无题》 用口语、俗语为喻,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追求金钱 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元代社会的病态和世俗风气的腐 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