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练习题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练习题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表示的是一种微观概念,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一种)微粒。

3、分子的性质①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是无法看到的②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可以压缩。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构成不同,可分三种情形:a、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b、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个数不同: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高中学习)4、分子理论的应用:(1)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2)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知识点二原子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2、原子的性质(1)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原子在不断的运动(3)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

3、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注意: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答:不一定!金属单质 (如:Fe 、Cu 、Al 、Hg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非金属固态单质 (如:C 、P 、S 、Si )稀有气体 (氦、氖、氩、氪、氙、氡 )6、原子的构成:质子 (带 正 电荷)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原子核(带正电)中子 (不带电)原子核外电子 (带负电荷) ———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小,但所占质量很大,电子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7、原子的分类:以核电荷数(质子数)为标准可分为100多类原子及100种元素。

8、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才有原子的相对质量。

国际上以碳12原子(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质量的 1/12 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用公式可表示为: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2112/由此可见,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相对原子量≈质子数 + 种子数知识点三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层: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的区域内运动,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的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是因为电子的能量各不相同,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导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为第一层时,只能容纳2个电子)。

核外电子总是从最内层开始依次向外排布。

(从内到外依次用K、L、M、N、P、Q来表示电子层)补充:电子的排布的一般规律:1、各层电子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2n2;2、最外层不超过8个;3、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3.原子结构示意图:①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①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更加密切。

金属元素:一般最外层电子数<4 容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一般最外层电子数≥4 容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知识点四离子及离子的形成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带正电的叫阳离子,带负电的叫阴离子。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阴离子(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注意:(1)根据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的特点可知: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2)原子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时,应省略不写。

例如:钠离子:Na+、Cl-、Mg2+、O2-。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①数字的意义:3Mg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表示3个镁离子②符号的意义:3Mg2+表示3个镁离子5.原子与离子的比较规律: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原子: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阳离子: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分子和原子、离子课堂习题精练1、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极其微小的粒子如______ 、______、等构成,水是由______构成的,氧气是由______构成的,铁是由______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______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_____ 和_____ 构成的。

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______,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

(2)物质的分子间有_________,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的______,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_____。

3、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______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_,所以_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_.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产生氢气和氧气),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新产生的粒子是__________;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___________没有发生改变,但粒子间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5. 有的物质是由构成的;例如:水、二氧化碳、蔗糖,还有的物质是由直接构成的;例如:稀有气体、金属等。

6、将描述分子特点的句子的符号填写在相应的空格内。

①分子是不断的运动,温度升高时运动加快②分子很小③分子间有间隔,温度或压强发生变化时,间隔大小随之发生变化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1)水在百夏天比冬天蒸发得快,说明;(2)水受热变成水蒸汽,体积变大,说明;(3)糖水通过滤纸,说明;(4)湿衣服晒一会儿会变干,说明;(5)可将大量氧气圧入钢瓶中,说明;(6)很多物质在氧气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有的物质在氧气中不反应,说明;(7)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分子,说明;7、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它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微粒构成(注意:氢原子由______、_________构成)8.下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和“○”6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表示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8、下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通过比较、归纳,回答下列问题(不利用相对原子质量):(1)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信息有: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而和没有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9、右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核外具有_________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_________个电子,最外层上有________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____电子10、最外层具有______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_____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的结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______4个,容易________电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一般_______4个,容易______电子;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________个,氦为_____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11、离子符号的意义: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右上角的数字表示。

例如:表示2Mg2+表示12、在下列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有(填序号,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有,属于阴离子的有________,属于同种元素的为。

13、.已知水分子中氢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核内无中子),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核内有8个中子),则一个水分子含有的质子数是_____个,中子数为_____个,电子数为_____个。

14、写出下列式子中数字“3”的含义。

3Cu ,O 3H 2 ;+3Fe ,+23Fe 。

二、选择题:(有些为多选)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A.铁矿石磨成粉末B.碘受热升华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4.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A.相同的质量B.不同的质量C.相同的化学性质D.不同的化学性质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6.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A.分子种类B.分子数目C.原子种类D.原子数目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C.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 D.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B.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C.二氧化碳是由氧气和碳混合而成的,所以是混合物D.物质受热膨胀,是受热后分子体积变大的缘故10.下列物质中,前者为纯净物,后者为混合物的是A.海水、雨水B.新鲜空气、硫粉C.氧气、优质矿泉水 D.氧化镁、氧气11.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惟一粒子 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分子的大小及质量都比原子大12.下列有关混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混合物有固定组成 B.混合物中各成分不能发生化学变化C.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 D.红磷和白磷混在一起形成的是混合物13.下列物质中不含氧分子的是A.液态氧 B.空气C.氯酸钾 D.高锰酸钾受热产生的气体14. 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A. 大小和质量不同B. 是否能保持物质的性质C.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15.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氧分子是保持氧气性质的最小粒子B. 氯酸钾中含有氧分子,故加热时能放出氧气C. 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会改变D. 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16. 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为原子的事实是A. 氧化汞制氧气B. 用自来水制蒸馏水C.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D. 碘升华为碘蒸汽17.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 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D. 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D.纯净物是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物质19. 关于氧气、液态氧、固态氧,下列说法: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③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④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⑤它们为不同的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