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置石 ppt课件
瘦
就是竖高横短,顶部宽重,底部窄狭,亭亭壁立,孤峙无倚,欲倒而立,这样就 显出灵秀之美来。
“透、漏、瘦”的形貌,体现的就是清空灵秀的韵致。
15
瘦
透
瘦、——明代米万钟遗物
“败家石”大、奇、灵、秀、
顽- 御花园
奇-五峰园五峰山房
皱-绉云峰
秀、润、透、 漏
17
园林置石组合方式
色的更为稀少。。
2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个园-春石 8
陈溪钓鱼台双笋石
9
04灵璧石
出自于安徽灵璧县。“泗滨浮磬”(今俗称“灵璧磬石”)和“灵璧石”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同是灵璧县石文化大系中的两个不同的支系。“磬石文化”是指以灵璧县 磬石山南麓古磬矿所产的片状磬石为原料,通过人力加工而成为各种形制的编磬。
10
灵璧石多以黑色为主,色泽清润,表面若有胡桃状,洞穴有眼透空。
枯山 水
散置-英德石
19
群置
是以群体为单位的散置,又称大散点。是规模较大的集合型散置。
怡园
狮子林
网师园
苏州 博物馆
20
叠山
模仿自然真山堆叠的石景观称为假山。与置石相比,堆叠假山规模大, 用材多,形式丰富多变,需要更高超的技艺。
陶然亭的池岸叠石
怡园以“搭、跨”手法叠成桥洞式假山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质地:坚实。表面多弹子窝洞, 色泽缜润,纹理石面嶙峋。
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
拙政园-海棠春坞
留园-冠云峰
5
02.昆山石
产于江苏昆山而得名,亦名昆石,是江苏省昆山市亭林园内玉峰山(俗称马鞍山) 的稀缺特产。属水晶族的石英体,是营造假山、制作盆景、案头清供的佳品。
亭林公园-昆山石景
6
昆山石的质是以雪白晶莹,窍孔遍体,玲珑剔透为主要特征。
22
11
置石选材原则
一、自然性。
选择具有原始意味的石材。如:未经切割过,并显示出风化的痕迹的石头;被河流、海 洋强烈冲击或侵蚀的石头;生有锈迹或苔鲜的岩石。这样的石头能显示出平实、沉着 的感觉。而具有动物等象形的石头或具有特殊纹理的石头最为珍贵。纯粹圆形或方形 等几何形状的石头或经过机器打磨的石头均不能用。
21
置石的使用运用
1、作为艺术造景,供人们观赏游憩。 2、作为园林环境局部的主景乃至景观主题序列和构建地形骨架。 3、置石在园林空间组合中起着重要的分隔、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 4、石材的纹理、轮廓、造型、色彩、意韵在环境中可起到点睛作用。 5、园林绿地中为防止地表泾流冲刷地面,常用置石作“谷方”和“挡水石”,既可减缓 水流冲力,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形成生动有趣的景观。 6、运用山石小品点缀园林空间 7、置石与园林建筑相结合,陪衬建筑物,可在某种程度上打破建筑物的呆板、僵硬,使 其趋于自然、曲折。 8、用山石营建岩石园、日式枯山水园或岩生植物园、水生植物园等专类园。
13
选材美学标准
美学标准: 1、是造型与轮廓 2、是质感与色泽 3、是肌理与脉络 4、是尺度比例与体量。
北太湖石
南太湖石
14
赏石标准
瘦、透、漏、皱、丑、怪、清、顽
透
就是通透,石体之内有孔洞彼此贯通。
漏
就是石体表面有眼,四面玲珑。石的漏、透就是要石形具备空灵神韵,元气贯通, 即使石头体量巨大,也不显笨重。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常 用 石 种
1
01.太湖石
太湖石原产苏州洞庭山太湖湖底。 (江苏和安徽也有)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 一种石灰岩,有水、旱两种,最早眼 宛转险怪势,形状各异,姿态万千, 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 “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 灰色为多,少有白色、黑色。尤其黄
特置
选形态优美的整块山石或者是以若干山石拼叠成
一座完整的峰石,特置石应该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笋石
太湖石
瑞云峰
18
散置
又称散点,即将石料零散布置的手法 。要点 是有散有聚、疏密有致、宾主分明、高低错落、 顾盼呼应,使众石散而不乱,聚散有致。既要 有自然山石的神韵,又符合构图造型的原则。
网师园
紫院散置之锦川石
昆石的石英晶簇脉片结构复杂变化,形成了各种形态的石英 晶簇。由于产区的不同、含二氧化硅的纯度不同,故带来色 泽的不同,玉质感的不同。
姿态:无高耸的峰峦态
质地:粗糙不平 、奇突透空
昆山石-鸡骨峰
杭州-皱云峰
昆山石-海蜇峰
7
03.笋石
各地均有。姿态若笋状。笔直耸立直指云天。玉白、浅黄、灰紫,绿等多种颜色。
12
二、协调性。
石材的颜色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最佳的石料颜色是蓝绿色、棕褐色、红色或紫色 等柔和的色调。白色缺乏趣味性,金属色彩容易使人分心,应避免使用。
三、统一性。
造景选石时无论石材的质量高低,石种必须统一,不然会使局部与整体不协调,导致 总体效果不伦不类、杂乱不堪。四是因地制宜。造景选石无贵贱之分,应“是石堪 堆”。就地取材,随类赋型,最有地方特色的石材也最为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