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惰性”归因分析及纠正策略
几乎每个班上都有几个“思维惰性”的学生。
思维是看不见的人脑活动,思维活动带来的情绪体验是人的高级情感活动。
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优良的习惯和意志品质的体现。
学生“思维惰性”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被动、消极、怠惰,缺少主动、综合、有序的思维能力与习惯。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惰性的具体表现
1.投机取巧。
学生袁××,一次我帮他辅导解决实际问题,他看完题目后问我:这道题用加法吗?我说不是。
他又问:是用减法吗?我说不是。
他接着问:是用乘法吗?我说也不是。
他立即兴奋地说:知道了,是用除法。
投机取巧型的学生面对问题能够做出反应,但反应的思维过程极其简单,甚至没有启动数学思维,只是随嘴胡说。
他们满足于获得问题的答案,而对答案的质量却懒得考虑。
2.消极懈怠。
学生孙××,一个看起来文静的女生,教她时间不长就发现她的作业经常错误百出。
伴随着错误的是字迹潦草,过程缺失。
我对她进行了个别辅导,才发现她对问题的反应并不差,稍微深入思考就能正确解答。
仔细观察发现,她在课堂上几乎不举手发言,有时“会了也不说”。
这个学生是典型的学习动力不足,消极懈怠。
在学习中,当需要积极思维的时候,他们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
3.速度滞后。
在课堂中我发现:思维积极的学生总是尽量在教师说出答案以前就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思维惰性”的学生却总是一个旁观者,只是在教师或别人说出答案以后再进行记忆或重复。
思维速度滞后的学生,在群体的学习中容易产生学习的压力,慢慢地对于学习内容丧失兴趣,从而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
4.坚决放弃。
这一类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经常是“不知道”,他们连尝试一下的念头都没有。
他们不愿主动回答问题,在被老师提问到他时,就用“不知道”为答案。
放弃思维的学生可能是知识基础出现缺漏,思维过程出现断裂,也有可能是自信心不足,怕丢面子。
但对于数学思维的放弃,最终会导致其数学学习能力的止步不前。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惰性的成因分析
1.动力缺失。
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往往表现出学习方法的盲目和思维的惰性。
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
据调查统计表明:学生成绩好坏的因素中,家庭教育占60%。
当家长对孩子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监督时,学生学习的动力就比较足,思维更加积极主动。
2.习惯缺失。
良好的思维品质总是伴随着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惰性的学生在习惯上往往表现为缺乏固定的学习时间,学习时小动作比较多,注意力容易分散。
习惯缺失导致思维惰性,表现出成绩降低,从而加重习惯缺失,强化思维惰性。
如此循环。
3.知识缺失。
学生的思维惰性随着年级的升高表现得更强烈。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理解新的知识需要相关的知识基础作为前提,而思维惰性的学生往往知识基础薄弱,造成知识理解的困难。
对于知识理解的不足又进一步引发了思维惰性。
4.情感缺失。
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的概念就是“情商”。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忍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学生在意志力、耐挫折方面的情感体验对于其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学生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耐挫力较弱,则极可能产生思维惰性。
三、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惰性的改进策略
1.家校联合,培养积极的学习动力。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力不仅取决于学校教育,还取决于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应当采取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艺术地评价学生。
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结果要能够给予正面、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2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习惯培养是重要的内容。
但部分教师往往关注坐姿、写字等外在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忽视了与数学思维发展相关的习惯养成,如观察的习惯,表达的习惯,倾听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从小开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改进思维惰性是极为有利的。
3.注重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提升是克服思维惰性有效武器。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六年级学习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时,我们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金牛机械厂生产200个机器零件,6天生产了其中的3/4,完成这批零件共需多少天?学生经过思考分别获得以下几种做法:200÷(200×3/4÷6),1÷(3/4÷6),6÷3/4。
每一种解法分析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都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但解法的简捷程度却不一样。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所带来的美感。
类似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注重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创造性等品质的培养。
4.个别辅导,消除知识断层。
学生思维惰性的原因,更多的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而真正的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新知的思维难度过大,而是与此相关的已有知识出现了断层。
因此,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知识断层的部位,提炼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通过个别辅导的形式,帮助思维惰性的学生弥补知识基础的欠缺,尽快跟上班级的正常学习进度。
5.沟通情感,融洽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教师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能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放松,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提问,参与学习活动。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学生的思维惰性是一个需要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多观察、多思考,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和判断学生的思维状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励学生,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思维品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