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赏析——题材分类【设计意图】(中考古诗词赏析是历来中考难点,失分的重灾区。
据近几年教学观察学生主要存在1、对诗歌体裁认识不清楚2、课外缺乏对诗歌阅读缺乏对诗歌兴趣3、学生答题仅凭原有认知结构随意答题缺乏技巧。
所以特整理各方面详备资料重点对学生薄弱项进行题材分类和答题技巧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1、加深对诗歌体裁知识积累,能准确辨认各类题材。
并通过题材知识读懂古诗词并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知道古诗词的答题方法,做到规范作答。
【教学过程】【数据导入】一、考向研析,把握命题规律。
1、出示表格分析中考考向。
2、分析近年中考命题规律。
从近五年中考题来看,江西中考试词鉴赏有以下规律:(1)题型稳定,均为两道客观选择题。
(2)分值稳定一直是四分。
(3)考察内容稳定,一直是唐诗宋词,词和律诗间隔考察(隔年考)其中律诗以七言律诗为主。
(4)考察知识点丰富,主要考察内容理解、画面描述、景物描写、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
(5)题材丰富多样,以山水田园,写景抒情为主二、分析古诗词常见题材及其情感常见体裁: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怨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
常见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密友情之真挚、蔑视权贵之高洁、时光易逝之感慨、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
通过对近几年中考考向和命题规律的分析引导学生把握中考动向。
进而通过对古诗词常见体裁和常见情感的复习导入本课内容:中考古诗词赏析——题材分类【题材分类讲解】一、欢聚离散皆是缘——送别抒怀诗鉴赏要点: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常见情感:柳永《雨霖铃》——A. 依依不舍的留念。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教师通过讲解送别抒怀诗鉴赏要点、常见情感、常见特征,促使学生了解这类诗的特点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完成鉴赏例题《淮上与友人别》所表达情感。
二、古今多少兴亡事——怀古咏史诗鉴赏要点: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①弄清史实, 要体会意图;②分析写法, 领悟感情。
常见感情: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技法上:或借古讽今, 有古今对比的,有用典的。
例题训练:对比下面两首咏史诗,说说各体现哪段历史?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教师通过对咏史诗鉴赏要点、常见情感、技法特点讲解,了解咏史诗特点。
并有针对性例题训练进一步加深巩固知识点。
三、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诗鉴赏要点: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 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村行》)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幽梦忽还乡(李白)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例题训练:你从这首诗哪些字眼中看出羁旅思乡?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教师通过讲解分析人们思乡缘由、了解常见思想情感、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加深学生对羁旅思乡诗理解辨别,学会通过关键字词体会情感表达。
四、煮酒把盏话桑麻——山水田园诗鉴赏要点: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例文赏析: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教师注意:田园诗题材是近几年诗歌赏析考察的热点,应抓住对诗歌的意象特征、情感特征技巧特征、语言特征结合例文重点讲解赏析五、任尔东西南北风——咏物言志诗特点: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 曲尽其妙]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 不滞于物]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鉴赏方法: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神似)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常见感情:(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3)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常见意象: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教师注意:咏物诗特点明显,教师在讲解时应抓住意象结合例题重点分析六、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征战诗鉴赏方法: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微弱,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到了南宋, 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 边塞诗大多抒发悲愤, 哀痛之情。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第二、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主要特征:(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例文鉴赏:出关① 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教师注意:边塞诗也是最近几年江西中考热点2016 年《浣溪沙》就是属于边塞诗,讲解时抓住边塞诗情感主要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七、无限风光在险峰——哲理诗鉴赏要点: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
如朱熹《观书有感》。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
如杨万里的《小池》。
例: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八、一枝一叶总关情——忧国忧民诗常见情感:1、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2、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例文训练: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教师注意:忧国忧民题材虽今年未考但确是诗歌主要题材之一,今后来考的概率比较大。
基于此教学应重点抓住忧国忧民常见的情感表达进行教学。
【鉴赏技巧】古诗词内容鉴赏技巧——“六看1. 看题目认识对象3. 看意象把握情感5. 看注释破解难点1.看题目认识对象2. 看作者了解背景4. 明类型参透主旨6. 合背景窥透诗意有些诗歌,推敲其题目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情感,所以我们在解答问题时,千万不能对题目置之不顾草率行事。
“知人论世” 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
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而写作的。
2.看作者了解背景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诗词产生的土壤。
如杜甫的《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后,杜甫是现实主义作家,必然会借其诗反映“安史之乱” 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露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
另一方面“背景”也指诗人多变的人生经历,诗人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个人荣辱融入到自己的诗作之中。
如李煜、李清照的词作,便写尽了自己人生的悲欢离合。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正是诗人只身流落金华,又见丈夫赵明诚的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而发出的无限感慨。
3.看意象把握情感大多数诗词中往往都会有一个字或一个词成为诗词的核心,成为解读诗词主旨的钥匙。
这个字或这个词便是诗词的“诗眼”或“词眼” 。
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这些“诗眼”“词眼” ,也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出诗人的情感。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领起全篇,根据这个“词眼”,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便不言自明了。
反过来,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诗词的情感,就容易找准其“诗眼”或“词眼”了。
4.明类型参透主旨依据题材的不同,可以把诗歌分为山水田园诗、羁旅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怀古诗、咏史诗等。
这些类别的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各有侧重。
如山水田园诗多表现作者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渴望等; 羁旅诗则表现旅途的艰辛、孤独寂寞的情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自由生活的向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