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学院理学院专业物理学号姓名+++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
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
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
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
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
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
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
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
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
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
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
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
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
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
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
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
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直到19世纪,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中国。
中国社会又一次出现思想解放的浪潮,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与科学。
其主导思想是“天人相分”,“人定胜天”,在这种思潮在建国的斗争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在这种大无畏的思潮影响下,中国人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里很快搞起了科学技术,建设起了新中国。
二、西方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1、西方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大约和中国春秋战国同一时期,在公元前6世纪,在神话宗教自然观盛行的同时,诞生了古希腊哲学,他们探究世界的成分、组成和运行,形成最朴素的自然观,创立了关于基本元素的学说。
“科学之祖”泰勒斯认为“水生万物,万物生于水”,他认为世界的基本元素是水。
这对后来提出原子论有很大的提示,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是由不可分割的东西相互作用组成了世界。
虽然这个时期的原子论不能算是科学理论,只是一种哲学的推测,但已经可以看出西方人在思想之初和中国人的不同,他们长于逻辑的推理,并形成一套体系。
崇尚科学理性, 习惯于把个体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 进行分析、解剖和研究, 热衷于探究事物的因果联系, 把求知看成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商贸经济的进一步推动下, 西方人建立起一个比较严密的、系统的、形式化的自然科学体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相分”论:把主体和客体加以对立地看待。
人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有统治自然界的权力;人只有在征服、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生存。
这种自然观推动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推动了西方自然科学的进步、繁荣、发展, 迎来近代工业革命, 且在科学、经济文化等领域后来居上, 赶上和超过了在工业革命前的几个世纪内科技和经济力量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
2、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两个高峰时期,以古希腊文明为代表,古希腊始终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 各城邦之间在经济、体育和军事上的激烈竞争给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年一度的全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这种竞争与交流的盛会。
在思想上,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终于后来兴起的崇尚禁欲主义的基督教完全不同,他们信仰的是“众神”,追求的是自然美、人体美,崇尚自由和民主,这些直接导致了古希腊科学的迅速发展,给后人留下丰硕的科学成就和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
从5世纪到15世纪,史称欧洲中世纪,这是一段科学黑暗期,科学由于遭到基督教神学的压制和迫害沦为神学的婢女,基督教垄断了文化教育,垄断了整个精神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西方科学虽然有所发展,但多是以对抗教会,牺牲生命为代价的,任何揭示自然奥秘的科学只要不符合宗教教义都会遭到排斥和镇压。
13 世纪前后,人文主义学者们打着复古的旗帜, 开始了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有力批判, 重新复活了古希腊自由的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进入第二个高峰时期,枷锁被打开了, 整个欧洲成了近代科学与文明的辉煌起点。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下, 欧洲的自然科学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接下来的三次工业革命,让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跨越性发展,将古老的中国远远的甩在后面,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工业革命的一百年里,创造出的社会生产力要比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相互影响纵观东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自然观的形成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原始时期的人类面对的是神秘而不可侵犯的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处于明显的自卑状态。
当时的社会水平不容许人类对自然界有更多的认识,还没有完备的自然观理论。
在东方,很大程度上,中国人的地理环境影响了最初这些哲人的思维习惯,而哲人的思想是足以影响一个民族的。
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无不是这样。
中国是大陆国家。
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
中华民族自古以农业为生,耕耘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
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这就导致中国人对土地的强烈依赖,很容易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推崇天人合一,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而到后来的禅宗哲学,更是推崇顿悟,玄而又玄。
国人经常是似懂非懂,糊弄而过。
缺乏对真理的实践性求证,这种思维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人。
而科学研究正是需要这种探求精神,需要刨根问底,显然,从思维认识角度来说中国人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着短板。
这是整个传统自然观给我们刻上的烙印。
整个西方世界人们的自然观,都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影响,这是由于13世纪发现的古希腊文明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
他们根本上是商人,商人要打交道的首先是用于商业帐目的抽象数字,然后才是具体东西。
只有通过这些数字才能直接掌握这些具体东西。
这样的数字,是用假设得到的概念。
于是希腊哲学家也照样以这种用假设得到的概念为其出发点。
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
为什么他们有知识论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语言如此明晰,原因就在此。
相比较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人,海洋国家的商人有较多的机会见到不同民族的人,风俗不同,语言也不同;他们惯于变化,不怕新奇。
相反,为了畅销其货物,他们必须鼓励制造货物的工艺创新。
这种理性的逻辑思维得益于他们最初对自身环境的认识,形成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自然观,这在以后开启的工业革命中使他们受益匪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自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形成的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火、或者水作为世界的本源,例如泰勒斯的水本原说和德拉克利特的火本源说,都体现着当时社会科学技术对于人们认识自然的影响。
但是此时的科学技术还是相对比较落后,自然对于人类来讲,仍然披着神秘的面纱。
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产生了与农业文明不同的工业发展,由此产生了近代科学技术。
呈现在人类面前的是越来越清晰的真实的自然的面貌,人类的自然观也转变为了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
伽利略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开始,各种机械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人类了解自然的途径。
随后牛顿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问世。
一个又一个的自然之谜被揭开;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自然界处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的烙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天人相分“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的哲学概括。
在这一自然观的指导下,人类展开了对于世界的进一步探索,这一活动自然而然受到了自然观的指导和影响。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揭去大自然的神秘的面纱。
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存在,才使得人类更加清楚的认识自然,使自然显现在人类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