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参观的作文

关于参观的作文

[标签:标题]篇一:关于参观的作文今天,我和小伙伴坐上大巴,在张家港日报社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张家港耐维思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参观。

一走进展厅,我瞪大了双眼,各式各样的电路板和电线,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的设备展现在我的眼前,看得我眼花缭乱。

在阿姨的指引下,我看见一个圆形的白色物品。

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美味的苹果派。

走近时,阿姨打开了白色盖子,呀!里面的构造像极了一艘迷你小船,小巧精致。

原来这就是航海雷达啊!别看它小,本领可不小。

阿姨说:它的距离分辨力可强了,测定船位、引航和避让,它为航海人员提供了必需的观察手段。

听了阿姨的讲解,我恍然大悟,航海雷达就是船舶的眼睛呀!有了它,船舶在茫茫的大海中,就再也不会迷失方向了。

我东看看,西瞧瞧。

这里的每一件东西对于我来说,都十分新奇。

呀!眼前的这台信标仪,穿着橙黄色的外衣,酷似一只手电筒。

这到底是干嘛用的呀?我正纳闷呢,阿姨说:这信标仪能对船舶进行实时位置报告,还能监测和报警。

我听得目瞪口呆,小小信标仪竟有如此大功夫,真是不简单!阿姨还为我们讲解了靠港船舶岸电系统。

哈哈,一听这名词,是不是很新奇呀?它能使岸和船很好地对接。

简单地说,船停泊时,连接岸上的供电系统,这样,较低污染的岸电系统给船供电,将大大降低燃油消耗,减少靠港船只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节能又环保,真是一举两得啊!不知不觉,一上午的参观活动结束了。

回家途中,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篇二:参观学校作文参观学校作文参观现代实验学校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601班曾琪昕万物复苏,大地回春,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学校组织六年级学生春游——参观现代实验学校。

现代实验学校是一所仅开办三年的新初中。

我们学校为了让我们六年级学生更好地融入初中生活,特意把我们的春游地点定在了现代实验学校。

星期四上午,阳光普照,我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和小黄帽,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

到了现代校门口,气派的教学楼首先映入我的眼帘。

我们首先参观了多功能厅。

多功能厅宽敞明亮,可容纳300多人。

设备配置也十分现代:灯光五彩缤纷,音响声音清晰??既可当小型演出厅又可当会议室。

同学们都对现代学校先进的教学配置赞叹不已。

两位我校毕业的学长向母校的老师和学弟学妹们汇报了学习情况。

学长们优异的学习成绩令我们赞不绝口。

806班的综艺演出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悦耳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把我们逗得捧腹大笑的相声??我们已经完全沉醉在快乐的气氛中了。

欣赏完节目,我们还参观了校园。

洁净的路面,标准的大操场,大气的教学楼,朗朗的书声??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春天的“现代”处处花团簇锦,姹紫嫣红,到处弥漫着春的气息。

“现代”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

这从“现代”学生的宿舍就充分地体现出来。

“现代”的学生宿舍干净、整齐,小小的空间中充满了友爱、团结、>温暖。

参观完校园,我们来到餐厅用餐。

吃完饭,休息了一会儿,我们排队返回了自己的学校。

通过这次参观,我感慨万千。

“现代”良好的环境,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配置都令我们难以忘怀。

它一年>四季散发着浓厚的书香。

“现代”学长们热爱学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

我暗暗地下着决心,一定要像学长们那样,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以优异的成绩向亲爱的母校献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礼物。

篇三:写参观游览的文章作文指导写参观游览的文章作文指导教学目标:1.要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融情于景,抒发真情实感。

2.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的写景方法。

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善于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间。

教学重点:1.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的写景方法。

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融情于景,抒发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阅读第四单元写作短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游历名山大川,寻访名人遗迹,乃人生一大乐事,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探幽寻秘泼墨挥毫,为我们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让我们穿越时空畅游古今中外的风景名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水清境幽、承天寺的积水空明,也欣赏了阿里山美如画的风光、威尼斯独特的瑰丽。

今天让我们结合写作知识短文《写参观游览的文章》,一起来总结一下,这类文章的写作注意点。

(二)围绕重点,讨论交流1.学习写作知识短文《写参观游览的文章》,理清要点:(1)参观游览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写作时做到内容真实。

(2)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要注意条理清楚,可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或“分类摹写”的方法。

①定点观察:就是指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依据一定的顺序,如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对眼前景物进行描写。

②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③分类摹写:是按描写对象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的顺序来摹写的。

(3)参观游览的文章形式可以自由灵活,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读者受到感染。

2.明确游记的基本结构:大致由游踪、风貌、观感三部分组成。

(1)游踪是指作品中叙述的具体游览过程。

(2)风貌是指访游对象的风情和状貌。

(3)观感是指游览景物后的感想或感情。

3.掌握游记的一般要求:(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为了让文章条理清楚,我们可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或“分类摹写”的方法。

语段展示,让学生讨论分清下列语段采用了哪种写景方法,各有什么特点?①课件: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绒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让人既想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老舍《草原》)明确:采用定点观察法,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自上(天空)而下(草地)地观察天空时,发现草原上的天空与别处的天空不一样——清鲜、明朗;观察草地时又由远及近,远处“一碧千里”,近处有“平地”、“小丘”、“羊群”。

景物有静有动、在草原上诸多景物中,抓住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小丘”、“羊群”重点观察,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美丽。

好处: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

注意点:首先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

因为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表达效果大不一样。

其次,描写时要按照一定顺序,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有立体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②课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柳宗元《小石潭记》)明确:采用移步换景法,用“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清楚交代行踪路线。

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也采用了这种结构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把行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台北—嘉义—坐火车进山—阿里山—神木—林区—曲径幽路—看到神木—下山。

好处:以行踪为线索,表现了不同时间里多种景物的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注意点: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最有特色的景物,避免记流水帐。

③课件: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美丽的西双版纳》)明确:采用分类摹写法,五个小标题,五个片段,构建全文,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西双版纳”的“美丽”。

分类描写时,不一定要交代观察点,也不一定要按时间或空间的顺序,但要根据你所要表现的主题进行分类,并且各类之间应有联系,从不同角度去凸显中心。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①要仔细观察,认真体味,“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

你所见之景往往也是他人所见之景,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稍不注意,写出来的参观游览的文章便容易变成雷同乏味的说明书或一副游览路线图。

所以,要仔细观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洞察景物,体味其独特之美,如《记承天寺夜游》中,仅以“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就生动地描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形象地展现了明月朗照下的庭院的奇景。

②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如果眼中之景全部成为笔下之景,所谓“耳目所及,无所不写”,最后只能流于拉杂拖沓。

因此,要围绕中心,巧妙剪裁,跳过一般性的过程交代,着重写几个特写镜头,让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

从而达到“形散神不散”。

如《小石潭记》中,作者写鱼、写四周树木都是为了描写小石潭之清幽。

作者用简练传神、富有清韵的笔触,明写鱼,暗写水之清澈;明写四周树木,暗写小石潭之清幽。

③要精雕细刻,理性概括,“他人口中无,唯我笔下有”。

要让你笔下之景比他人笔下之景更传神,就必须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时尤其要注意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粗笔勾勒是指从大处着笔,勾勒出景观的大致轮廓,工笔细描是指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对某一具体景象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

同时还得注意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对景区做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更利于我们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特点,做出理性的概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景区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提取出来。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课件:游记不能只是客观地描写亭台楼阁或奇山异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融入自我真情,主观地突出景观的特色,将自然风光升华为人文山水。

辛弃疾笔下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便是成功的典范。

(叶圣陶)古代游记名篇,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

这样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

①课件: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此句把清冷幽深的景色与凄凉哀怨的心情融为一体,凸显了作者的孤寂,内心的落寞,使得文章情景交融。

②课件:在风岭之巅,我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可眼下的连云栈道又使我们领悟到:即使地上本来有路,没有人走了,路,也就没有了。

(选自《蜀道游记》的《在连云栈道上》,作者写这条古代的交通要道,如今被废弃冷落时的感慨)这段议论,既点出文章的神魂所在,也道出了生活的哲理,升华文章主旨。

游记既要如实反映出一地一景的外象,还要写出它与人类生活相联系的内在精神,山水风物的奇异美妙,大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的产物,在他们身上,往往融合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劳动创造,是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的一种沉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