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
这部分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公民自己和家人的化学意识和生活质量,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而学习情境的丰富(如: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致命等),学习方法的多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立志从事化学事业的决心,为他们成为未来化学界的人才奠定基础,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进一步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对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产生的黑色固体的成分
进行猜想和设计实验验证,激发对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的好奇心,提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探究欲望,感受化学对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科素养。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指导、讨论设计实验的最优方案、协作完成实验,从而获得了知识、
方法与技能,同时培养表达、共享和交流能力、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学生通过分层完成课堂任务,利用已学化学变化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知识得到巩固,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重点难点复习常见物质的性质;探究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成分。

【活动策略】
设计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成(复习:物质的化学变化、复习:人教版第十单元《酸和碱》,沪教版第7章第2节《常见的酸和碱》)
【活动准备】
学生:①静态课完成学案:复习金属、酸、碱、盐、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常见的化学变化,以及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

②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相关问题。

教师:①根据学生静态课学案完成情况对学生分层
②准备实验仪器:稀硫酸、碱式碳酸铜受热充分分解的剩余黑色固体、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蒸发皿、三角架、玻璃棒、烧杯、澄清石灰水、胶头滴管。

图中能体现金属的什么化学性质?
基础小组讨论出方案就举手请先锋队员到组里审核,通过后开始实验,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向先锋队员寻求帮助。

做完活动一的实验后独立填写实验报告,接着根据闯关规则自动往下进行。

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和规范。

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出现思想碰撞。

学生展示方法和思路。

请同学展示活动探究一的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对比后选择最优的方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从三个方面来说。

从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角度,静态课复习了物质的性质及常见的化学变化,动态课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把系统归纳和活动探究结合起来,教师精讲注重方法引导和点拨,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从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角度,把复习课习题的呈现方式改编成将化学变化的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真实情境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并且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感受到化学的学科价值,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采取分层教学——明确布置不同的同学完成不同的任务、其中包括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同学结对子帮扶、选出先锋队队员审核帮助基础小组、闯关竞赛、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