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学案例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

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步。

“若不骂人、不偷、不怒、不慌、不得罪于人等事,先时多谓此道德很高,然而此为消极的,今因于社会进步上着想,吾等当另定道德标准,谓”凡人能于社会公共事业,尽力大愈大者,其道德愈高。

否则,无道德可言。

易言之,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

“若斯数语,包含无限道理。

愿诸生用为量人量己之尺,相染成风,使社会上渐渐均用此尺,度己亦用此尺。

(节选自张伯苓:《以社会之进步为教育之目的》,1919年。


(1)从“教育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分析材料中观点的合理性。

(2)根据相关理论分析材料中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及其内在规定性
教育活动的预期效果,多层次、多义性
以国家意志为主要研究对象
基本类型:
功能:导向、调控、评价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基本依据:社会需要与可能、人的身心特点与需要
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正确处理人和社会需要的基本关系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发展历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清末),发扬共和精神,养成健全人格(民国)、1957、1982、1995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分析与比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较明显、不注重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素质教育:
关于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全面发展的定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所述为经济领域,针对手工业生产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

我们的理解有静态化(将过程看作结果)、机械化(定性的描述变成定量的描述)的毛病,造成学生的被动发展、片面发展国外的教育目的
日本1984年的教育目的:重视个人个性、兴趣的发展,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培养具有自由、自律、为公益服务精神的个人,培养有国际观、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迈向终身教育的社会,重视资讯时代的来临、加强资讯教育,追求教育内容、方法及机构的多样化发展
第四节国外的教育目的
创造力、整合力、判断思辩力、动手能力
团队合作、自省、自律、自尊、自重、自立、自主
多元化的民主社会
第五节教育目的与人生规划
确定教育目的应该注意: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适应与超越问题、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新问题、
人生规划应注意: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案例二
河北省永年县一名学生答高考数学试卷时,在卷面上偷偷画了一个人头,并在旁边上写着“看,这个丑陋的人就是我的数学老师”。

因此其数学分数被阅卷老师扣掉了30分,并得到了阅卷委员的一致同意。

美国迈阿密的一所中学,学生阿瑟答完数学试卷后,在卷子上画了个肥胖的数学教师的画像。

数学老师批完卷子之后,用红色的铅笔把画像上那肥胖的身驱改成肌肉发达的样子,然后写上“这样看上去更美一些”。

过了几天,阿瑟送给数学老师一些关于如何减肥与锻炼的简报。

试从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两个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上,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存在与发展领带并从属于社会,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的话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

马克思吸收了以往任何时代关于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观点,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历史地考察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的观点。

案例三
一次语文课上,当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这个新鲜而又古怪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家都在思考: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些老师这时候或许会搬出教参中现存的答案来解释。

马老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希望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理论。

案例四
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往,每天要管的事情实在太多,经常感到分身乏术,真希望有个助手能助一臂之力。

有一天,于老师忽然想到,能不能让学生来代替自己这个老师行使班主任“职权”呢?于是决定试试。

于老师经过认真考虑,选了平时在班上威信较高的郑莉莉作第一个“试验”对象。

这使郑莉莉既感到骄傲,又感到了压力,她自然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在她的“任期”内,她从早自习到晚放学事事操心,俨然一个老师模样。

对她的工作,于老师绝不插手。

但是,暗地里,却时时刻刻盯着,对她处理得很好或不当的地方都会找机会一一指出。

她很快适应了角色,除了管理好日常班级工作外,还把每周的班会课主持得有声有色,把各种活动组织得生动有趣。

接着,班里又产生了第二位、第三位……班主任。

自,9~-/d=学生来当“班主任”的办法诞生后,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班上获得“流动红旗”的次数越来越多,来自任课教师和家长的称赞也越来越多。

于老师让学生来当“代理班主任”体现出她怎样的教育思想?达到了怎样的良好效果?试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案例五
天鹅的悲哀
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把天鹅养在庄园里,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位。

于是他们促住天鹅以后,用三种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1、把天鹅羽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其失去平衡,不能飞翔。

2、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

3、由于天鹅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

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都普遍使用第三种方法。

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了起飞的能力。

甚至忘记自己会飞翔了。

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摘自《北京教育》
联系上面案例,根据你所学过的教育学理论,选择一个视角,谈谈你对教育的理解。

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言之成理。

1、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 )
A 生物因素
B 社会因素
C 主体因素
D 个人因素
2、“应试教育”重视( )
A. 少数“尖子生” B 大多数学生
C 少数后进生
D 中等生
3、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A 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B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C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D 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
4、在教师的职业形象中最基本的形象是()
A 教师的道德形象
B 教师的文化形象
C 教师的人格形象
D 教师的个体形象
5、教育活动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因素是( )
A 教育目标
B 课程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1、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是()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2、法律赋于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利是()
A 教师职业的政治待遇
B 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
C 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
D 教师职业的权利
3、思想品德培养的出发点是学生的( )
A 认识
B 情感
C 行动
D 实际
4、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 教育思想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课程
5、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教育关系
B 心理关系
C 社会关系
D 主客体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