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物流师技能部分计算题应试解析
1.某企业计划生产A.B两种产品,耗用甲材料的单耗分别为10公斤和20公斤,产量分别为1000件和500件,甲材料的计划单价为10元,每次采购费用为1600元,单位材料的年保管费为其价值的40%。
甲材料的经济订货批量计算过程为:
A产品甲材料的耗用量为:10х1000=10000(KG)
B产品甲材料的耗用量为:20х500=10000(KG)
甲产品的年需要量为:10000+10000=20000(KG)
每次订货的固定成本为:1600元
年保管费用=10х40%=4(元)
所以经济订货批量:Q=(2х1600х20000/4)1/2=4000(KG)
问题:
(1)本题采用的是什么订货方法?分别介绍定期订货法和定量订货法的工作原理;
答:题目中的订货法为定期订货法。
定期订货法是按预先确定的订货时间间隔进行订货补充的库存管理方法。
其工作原理是:预先确定一个订货周期和最高库存量,周期性的检查库存,根据最高库存量、实际库存、在途订货量和待出库商品数量,计算出每次订货批量,发出订货指令,组织订货。
定量定货法也称连续检查控制方式或订货点法。
其工作原理是:连续不断地监视库存余量的变化,当库存余量下降到某个预定数值时,就向供应商发出固定批量的订货请求,经过一段订货时间,订货到达后补充库存。
(2)分析两种订货法各自的优缺点;
答:略
(3)如果每次进货量在5000公斤以上,可享受2%的折扣,此时经济批量是多少?
答:经济批量计算:
①放弃2%的折扣,订货批量为4000时,总成本为:
总成本=储存成本+订货成本+采购成本
=4*4000/2+1600*20000/4000+20000*10
=216000(元)
②不按经济订货批量采购,取得数量折扣,则总成本为:
总成本=储存成本+订货成本+采购成本
=4*5000/2+1600*20000/5000+20000*10*(1-2%)
=212400(元)
对比以上①、②两种情况可知,公司应该取得数量折扣,可以降低总成本。
因此经济订货批量为5000KG。
2.假设某公司预计全年需耗用甲零件5000件。
该零件的单位采购成本为20元,单位年储存成本为单位采购成本的10%,平均每次订货成本为50元。
假设该零件不存在缺货的情况。
问题:
(1)计算甲零件的经济订货量;
500(件)。
(2)计算经济订货量下的相关总成本和全部总成本;
1000(元)经济订货量下的全部总成本=批量相关最低总成本+购置成本
=1000+5000×20=101000(元)
(4)分别介绍定期订货法和定量订货法的工作原理,本题采用的是何订货方法?
答:定期订货法是按预先确定的订货时间间隔进行订货补充的库存管理方法。
其工作原理是:预先确定一个订货周期和最高库存量,周期性的检查库存,根据最高库存量、实际库存、在途订货量和待出库商品数量,计算出每次订货批量,发出订货指令,组织订货。
定量定货法也称连续检查控制方式或订货点法。
其工作原理是:连续不断地监视库存余量的变化,当库存余量下降到某个预定数值时,就向供应商发出固定批量的订货请求,经过一段订货时间,订货到达后补充库存。
3.某仓库进9000箱力波啤酒,包装体积长0.3m,宽0.3m,高0.4m,毛重12kg,净重10kg,用托盘堆码,托盘规格为1.04m×1.04m(托盘重量不计),库房地坪单位面积载荷为1t,包装的承压能力为50kg,可用高度为3m。
问题:
(1)、进行仓储区规模计算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进行仓储区规模计算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货品尺寸和数量、储存量、托盘尺寸和货架空间、使有仓储设备的类型(型号、尺寸、能力和旋转半径)、建筑物尺寸和形式(行列空间、防火墙、灭火器、排水口等)、服务设施的位置、作业原则等。
计算仓储区的规模时,储存方式不同,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较大的差别,计算方法也不同。
(2)、托盘叠加堆放时存储区空间如何计算?
答:若货品为大批量进出并以托盘多层堆叠置于地板上,则计算存货空间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货品尺寸及数量、托盘尺寸、托盘可堆叠高度、空间通道等。
所需的仓储空间为:仓储区空间=(平均存储货品箱数х托盘面积)/(托盘平均堆放货品箱数х堆放层数)。
实际仓储区空间还需考虑堆高机等存取货物作业、搬运作业等所需的作业通道,一般来说,仓储通道占总面积的35%~40%,则:实际仓储区空间=需要仓储区空间/(1-(35%~40%))
(3)、计算该批货物的储存至少需要多少面积?
答:按可用高度计算可堆码;3÷0.4=7.5箱。
按包装承受压力计算可堆码5箱,因此以5箱计算。
按宽计算每个托盘每层可放:(1.04÷0.3)×(1.04÷0.3)≈3.5×3.5≈3×3=9箱。
每个托盘可放箱:5×9=45箱。
每个托盘总重量=45×12=540kg,小于库房地坪单位面积载荷1t,因此本方案可行。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