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知识全部知识点(精简版)

基础知识全部知识点(精简版)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思维的种类
按思维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最本质的特征)
按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分为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按是否有创造性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概念的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并以词来标示和记载。概念的形成:也叫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罗杰斯、马斯洛
重视人自身价值,提倡充分发挥潜能,心理学的“笫三势力”
研究
认知心理学
研究人脑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
取向
生理心理学
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神经系统构造
神经系统神
外周神
躯体神经系统
经系统
自主
交感神经
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
中枢神
经系统
脊髓:简单反射(膝跳反射)(脊髓灰质:前端大型运动神经元、后端感觉神经元、中段前后端之间自主神经元;脊髓白质:脊神经纤维构成,负责向脑传递神经冲动或把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官)
动机的种类
按照动机产生的根源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按照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定势是无意识动机
按照是由内在需要还是外部环境引起的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条件下才是积极的;内在动机的作用一定要大于外在动机的作用;个体的活动主要靠外部奖励推动的话,就会有损于内在动机
社会行为
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勒温公式1936年提出:B=f (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情境,f指函数关系;
7.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概念
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角色的分类
想象的分类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无意想象(梦和幻觉)和有意想象(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图表模型示意)和幻想(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可实现的叫理想,不可实现的叫空想))
4.注意的特征
注意特征
概念
相关内容
注意广度
(注意范围)
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
抛开意识,直接去研究行为,只要确定刺激和反应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
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
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又称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潜意识和性本能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重要作用,本我、自我、超我
当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
反特性)
卡特尔
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得到的特质)与16种根源特质(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艾森克
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经典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归结为神经质N、精神质P和内、外倾E;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科斯塔、麦克雷
大五或五因素模型FFM,编制了测量五因素的工具NEO人格调查表: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认真性C
选择性
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某事物一旦被选为知觉对象,便知觉的格外清晰,而背景则知觉的比较模糊。
恒常性
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明度等。一个人近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大,远时形成的视像小,看我看这个人是一样大;一块煤在太阳光下比一块石灰在黑暗的屋里投射出的光的绝对强度要打,但是看起来煤是黑的,石灰是白的
5.需要和动机
需要的概念
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的种类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分为:自然需要(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人和动物都有生理需要,但有本质区别;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只有人才有
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动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概念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需要、内驱力、诱因和情绪可以激发活动的动机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而注意分散则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注意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必须有一些活动是熟练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内在联系,并且在不同感觉通道之内,活动不能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社会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
F.H.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1924年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
1954年,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主张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社会学
艾尔乌德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综合
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简单任务下注意广度范围:7±2个项目
注意稳定性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注意的起伏(也叫注意的动摇,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
注意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去
注意转移
人格结构分三层,即本我(遵循快乐的原则)、自我(遵循现实性的原则)、超我(遵循道德的原则)
类型理论
荣格
内向、外向
特质理论(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每个特质具有两个相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创始人
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一类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不太重要的特质,作用比中心特质更小)
内驱力
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
诱因
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每个行为都可能有多种动机,多动机可以产生同一个行为。动机和结果可以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定势
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往往是一种无意识动机
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分类
8.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从生理自我(8个月—3岁)到社会自我(3岁—13、14岁),最后是心理自我(10年左右,从青春期到成年)
身份的概念
身份: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是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身份的主体;处境身份易变
皮肤感觉
触觉、压觉、振动觉、
温觉、冷觉和皮肤痛觉
触感受器或压感受器等
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变形时叫触觉,引起变形叫压觉,触觉、压觉是别动触觉,触觉与动觉结合的触摸觉是主动触觉,皮肤表面温度叫生理零度,痛觉最难以适应
2.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特性
概念
整体性
把物体的各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格式塔的知觉组织原则(整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相似性原则、接近性原则)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红花还需绿叶配是彩色对比的结果
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嗅觉
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味觉
溶于水有味道的物质
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
基本味觉包括甜(舌尖)、酸(舌边后部)、苦(舌根)、咸(舌边前部)。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1.自觉角色: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如演员;2.不自觉角色:并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如性别角色
角色扮演三要素
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
角色失调: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分为:1.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2.角色不清(应激反应,焦虑和不满足);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最严重)

脑(单侧化
优势半球)
脑干
脑桥
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中枢(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

(脑最古老部位)
中脑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睡眠和觉醒
延脑
间脑
丘脑
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中枢
上丘脑
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调节
下丘脑
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的重要神经中枢,调节内脏系统活动
底丘脑
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小脑
保持身体平衡,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社会现象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是心理现象
言语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言语。外部言语(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分为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演讲、作报告)和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特点: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言语的缩减性、速度快)
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每一个概念都有内涵(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外延(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且两者是相反的关系
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相关主题